您现在的位置:首页56民族苗族文化

被忽视的景致:苗寨瓦桥河

2010-06-01 09:03:39 作者:吴安明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在中学时,我读过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那时因为年纪的原因,对于“世外桃源”没有多少感触,更不要说有什么向往了。只仿佛听老师说: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我不是完美主义者,更不会苦苦追寻、或者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也就是说,我对于“世外桃源”根本就没有什么想象。只是文中读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闻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且说是一千多年前,这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这篇《桃花源记》,引得刘禹锡、王昌龄、袁宏道等人纷至沓来——也不知往哪“沓”?因为那只是个“理想”地方而已。

不过,我这里还真的找到一个,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桃花源里可耕田”、“桃花源里住一晚,多活二十年”的 地方。这就是贵州省施秉县的苗寨瓦桥河。

因为是周末,我和女儿要到郊外走一圈,虽然也不没成定例,但也得走一下,于是我们出发了。目的没有,只是对女儿说:“阿耶朵,我们出去一下吧,到北部的金银洞”,她同意了。这可是不好山路,说是以前各朝统治者要进入施秉( “施秉”原叫“偏桥”,苗话叫溪旧),非从北部的“石北坡”进入。因为原舞阳河河水湍急,自河水逆流而上,有点不太可能。而沿岸而入,有“打杵岩”木桥难过,且为栈道,常被告洪水冲击。且此为苗族居地——苗疆,历届统治者只能用武力强行进入。为“控蛮夷”,和“开设西南境土”,明初就设立了偏桥(现施秉县城)、平溪、清浪和镇远四边卫的。在张秀眉起义时,清军入施就是由北而入的。我们此行的目标是,想把原过的遗迹走一下,顺便拍一下照,作为史料——没有别的目的。上了石北坡顶,好象没有目标了。于是我们顺着西部走——哎!还好,路对了。只见一路平坦,虽然说是泥巴路,可道路还好走。

走着走着,我们见到路边有枇杷树,树上有果,当然不如诗经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果虽不熟,但绚烂得让人惊艳。吃有涩味,不好吃,也就是说没有成熟,女儿因口喝能吃几个。更何况我们不是“以避秦乱”,为几颗枇杷折腰——非吃不可。沿着小道路行走,意“欲穷其林”,看前面会是什么样的景致。微风吹来,我们感觉到有一丝的香味扑面而来,越往下走,味道越浓,深吸一口,心旷神怡。导寻香而去,我们见到了,是柚树开的花,是白色,花也不是那么的艳,满地落英一片雪白,有的掉到溪里,令人难免有轻薄桃花逐水流的伤感。然而,正是这“落英”,我们也才感受香的浓烈。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是与世隔绝的。武陵太守和南阳刘子骥都曾在桃花源陷入迷津。而我想在这里该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的。我们仔细观察,才从溪边的尽头知道:这可是一个村子呀,人家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因为房屋全散落在密林里,且鸡犬相闻。人家户是沿一条小溪环绕型而居的,溪边是高大的竹子,和一些不知名的树。因为时令进入已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季节,树长得特别的茂盛,把一个小村罩得严严实实的,如果不注意,还真的让人看不出有人家来。

寨前是开阔的,放眼望去,远方群山耸翠,阡陌纵横,田园山水、路桥村舍,天衣无缝地自然融合,尽纳天地之大美。这里的田地不算大,可造型确很别致。有的还是刚犁过,秧地秧苗长势良好,几位苗族妇女正背着喷雾器在给秧苗喷洒农药。由此,让人想起了清代描写偏桥郊外的诗句来:“西郊闲散步,一望尽烟波。惟见采樵者,相将陌上过”。不过,偏桥郊外如今已是高楼林立,根本找不到那种景致了,偏桥郊外的景难道已搬到这小山村了吗?

在这里,我没见到这里有荒芜的耕地。我说不见“荒芜”,是因为在我们这个“打工时代”,有很多地方有很多耕地,没人种植而荒芜了。此时,我们听到水声,沿着水声探去,我们见到有一口小池,池下就是小瀑布。河水不大,可很清澈,并有小鱼戏水。有几个小孩子在钓鱼。这些人虽说是小孩,可他们不动声色,那专致的神情,似在思索,又似在品味,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我想莫非这就是“青竹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自由自在?我问他们,这样的小池为什不用闹(毒药毒)呢?他们笑了:“闹了,下次我们就没有钓的了,如果不闹我们还能天天有钓的”。很朴实的回话,可确是真理。于是我想起,杉木河这样有名的河流,年年都有人闹鱼,管都管不了,如果大家都有他们这种生态意识该多好呀!

河水叫什么?问了当地人,才知这村子以河为名,寨子的汉名就叫瓦桥河了。而苗名呢——“波哦涑”。什么意思?也就是“出白水的地方”,还是不懂,问原由,我的同胞才告诉说,寨子下方是瀑布,因水是白色的,故苗族人将这里叫做“出白水的地方”了。翻开《镇远府志》查考,才知,瓦桥河是有“名”的河,早在元朝都有记载了。因为有了这条河,才有下面的“百米倒斗”这一瀑布,“百米倒斗”可是施秉县城古代八景之一。清代进士陈殉在其诗是这样描写的:“一线疑从天上来,白龙千尺挂苍苔。田畴日日甘霖遍,不用山风送晚雷。”他不仅说出了瓦桥河“百米倒斗”这一瀑布的壮观,还说出了河流为城外的千亩良田带来便利的浇灌。不难想象,在过去的那个朝代,有飞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河流上浮光跃金、渔歌互答,绝对是一幅令人称颂的“百丈飞泉”图。

走在乡间的小道,走过泥淋的田野,看着这袅袅升腾的炊烟,用汉语和苗话夹着相互问候,你的心会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一般惬意和欢欣。如果你再吟着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名句,顿有村中一日行,世上越千年的感觉。这无疑是一种超然的享受。使人尘虑尽涤,俗念顿消。人居城里久了,自然有很多沉闷的感觉,走出钢筋混泥土那冰冷的空间,能见到一方山水田园,领略到了那田园乐土的超然情趣,那绝对足以慰籍心灵的。它将让你找回失落多年对童年、理想、和家园的梦幻。

其实我们还想到人家户去看一下的,眼看天色已晚,我们只能遗撼的顺河而归。

关键词:瓦桥苗寨景致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