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博客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工艺工艺文化

略谈元江窑青花瓷兼及其他

2010-04-01 10:08:20 作者:白仲和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

 内容摘要:青花瓷是我国劳动人民近千百年来创造出的一种家居日常生活用品,它和造纸、织染等工艺技术一样,充分展示了当时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青花瓷最初的用途是装盛粮食、种子、茶叶、食盐、酒、醋、酿酒和祭祀典礼用的器物,后来逐渐成为了一些人显示特权、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近三十年来,由于元青花瓷的拍卖行情不断升温,价位节节升高,甚至有的瓷器还拍出了天价。因此,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元青花的不实评价,似是而非,故意夸大青花瓷的身价,人为地制造青花瓷的神秘气氛,不但为今后研究青花瓷的工作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同时也误导了不少青花瓷的收藏爱好者。

关键词:元江:青花瓷    青花瓷起源与发展

为了更好、更健康地研究和收藏青花瓷器,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笔者从“青花瓷的特征”、“青花瓷的起源”以及“青花瓷的发展”等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与青花瓷研究者和收藏者同仁们共勉。

一、青花瓷的特征

要收藏和研究青花瓷,我们首先要了解青花瓷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青花瓷呢?简单地说,青花瓷是以瓷石、瓷土和高岭土等为坯胎体,并在坯胎体上描绘有蓝料矿物元素的纹饰,再在绘有纹饰的坯胎上罩上一层透明釉,然后经过1300度以上高温烧制而成的瓷器叫青花瓷。因制作烧制年代不一致,人们常常巴宋朝时期制作烧制的青花瓷叫宋青花,元朝时期制作烧制的青花瓷叫元青花,明朝时期制作烧制的青花瓷,但有一点必须说明,不论是三彩瓷和唐、北宋陶器之类上出现的篮料单线圈纹并非青花瓷器。

二、青花瓷的起源

中国的青花瓷起源于何地?根据笔者自己所掌握的瓷片资料和《元史》、《明史》两史中记载的资料来看,笔者认为,青花瓷可能起源于南宋时期的云南元江土锅寨窑口。

云南元江土锅寨古窑址位于元江坝子西部的蒙乐山山腰间,东面俯瞰元江坝子,西面背靠甘岔山,南侧相邻清水河,北侧地接甘岔河,窑址距县城约有15公里,原是一个彝族支系朴剌人居住的村庄。

云南元江窑,可能是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侬智高将他在广西安德州建立的“南天国”迁都到元江后建立的一个陶瓷窑。从窑址处采集到瓷片来看,早在北宋时期,云南元江窑就能够制作精美的黄釉、黑釉、绿釉、褐釉、玳瑁釉、乌金釉、影青釉和三彩瓷等多种类型的精美陶瓷。

到了南宋时期,云南元江窑的青花瓷制作工艺可能已经相当成熟,其原料主要利用元江当地最丰富的石灰石和一种被风化的黄石土或白砂土等两类。因为器物的外壁下部大多没有施釉,所以在显露的坯胎处呈现出似“水泥浆色”的包桨。器壁有厚有薄,厚的如斧,手感较沉;薄的如蛋壳,手感较轻。作为器物的纹饰的呈色剂有黑色、蓝色、褐色、墨绿色等多种色剂,笔者还在瓷片纵中发现有“红、绿”两色相间的青花彩瓷片。

云南元江窑烧制陶瓷的工作,从不间断地历经了北、南两宋和元、明两个时期近1000多年的历程,直到明末清初,随着“南天国”的后裔、元江军民府知府那氏家族的衰败,元江窑也随着销声匿迹了。所以,笔者没有在窑址处发现清代的青花瓷片。但是,可以这样说,云南元江窑的瓷片是研究中国陶瓷,特别是研究青花瓷的发展过程是属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资料。

从器型上看,瓷器有碗、碟、杯、骨瓷首饰、瓶、罐、壶、缸等种类;从釉色上看,有白釉、黑釉、青釉、影青影、霁蓝釉、清金釉、乌金釉、绿釉、酱油釉、月白釉、卵白釉。浅黄釉、蛋青釉、玳瑁釉、霁蓝釉等不同的釉色;从纹饰色彩上看:有宋三彩(其中有瓜型壶芝麻点彩陶和彩陶佛像)、篮料青花(其中有空心纹青花和实心纹青花)、黑料、绿料、褐料、五彩、斗彩、珐琅彩、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多种色彩;从类别上看:有白砂陶、紫砂陶、红夹砂陶、黑夹砂陶、瓷等种类;从特点上看:元江窑的青花瓷器壁厚实坚硬、釉汁温润如玉,器型精致玲珑。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宋元时期,元江窑已能制作两种类型的青花瓷器:一类是器体上施青釉,并绘有篮料纹饰,其烧制温度在1200度左右的青花瓷,这种青花瓷被专家学者戏称为云南的“另类青花”;另一类是器体上施有白、蛋青或卵白等釉果,并绘有篮料纹饰,其烧制温度在1300度以上的青花瓷,这种青花瓷被专家学者们认定为正统青花瓷。

近四年来,笔者从发现窑址那天起,往返行程达4000多公里,搜集了很多瓷片、研究青花瓷片。并且先后搜集到了数片铜、铁质类修瓷刀片、一些用剩的紫陶、白陶的胎泥、骨瓷首饰残片以及一小圈用来制作掐丝珐琅瓷器用的银线。

云南元江窑是否存在?关于这一点,不少专家学者虽然他们没能够准确地、具体地说出窑址的位置,但就象“歌特巴赫猜想”一样,他们都有:“青花瓷可能起源于云南。”的猜想。另外,近几年一些考古学家在四川宜宾市发现元代“平夷长官司衙门遗址”内的瓷器碎片以后,参加考古的专家们都认为:“在平夷长官司衙门遗址内出土的元青花瓷片很可能是云南产,而非景德镇制造。”

关于云南元江窑,元江县文管所现已将 “元江陶瓷窑遗址”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址保护单位向玉溪市文管所作了申报;元江县电视台、玉溪市大众台也曾相继作过相关的报道;笔者也先后写出了:《元江 最后的南天国》(发表于元江《绿洲》)、《元江陶瓷窑口的调查》(发表于元江《绿洲》)、《略谈元江窑青花瓷的特点》(元江文管所资料)。《元江的秘色瓷》、《元江发现元代霁蓝釉青花釉里红大碗》等一些有关云南元江窑及元江窑瓷器的文章,笔者不在这里多谈了。

三、青花瓷的发展

为了弄清我国青花瓷器的发展情况,笔者阅读了《资治通鉴》、《金史》、《宋史》、《元史》、《明史》以及《清史稿》等多种国学史书,并从史料中大体掌握了我国青花瓷发展情况,同时也大体理出了一条青花瓷发展的脉路。如果人们了解了这条脉路,对先前曾经有人“津津乐道”的所谓青花瓷 “外来”或者其他一些“臆造”之词就一刃而解了。

1、元朝时期青花瓷的发现

中国发现青花瓷是在蒙古国宪宗年间。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秋七月,国王宪宗命他的弟弟忽必烈征大理,第二年,也就是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冬十二月,忽必烈平定了大理。四年(公元1254年)秋七月,忽必烈自回斡难河去了,留兀良合台在大理,让兀良合台率领他的部队继续攻打云南尚未归附蒙古国的其他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宪宗四年(公元1254年),罗必甸(今元江)内附,七年(公元1257年)复叛。”很可能就是兀良合台在攻打云南元江的过程中,在当时自立为“南天国”的罗必甸(今元江)获得了一些精美的瓷器,兀良合台又可能将一些精美的瓷器作为“器战利品”献给了忽必烈。

忽必烈得到兀良合台送来的瓷器以后,非常喜欢。自他当了蒙古国国王以后的第三年,也就是中统三年1262年)。当时身为蒙古国国王的忽必烈降诏对当时忽附忽叛的大理以及刚刚归附的原宋朝宗属国的交趾、安南、占城、缅甸、真腊(今柬埔寨)等属国说:“卿既委质为臣,其自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为始,每三年一贡,可选儒士、医人及通阴阳卜筮、诸色人匠各三人,及苏合油、光香、金、银、朱砂、沉香、檀香、犀角、玳瑁、珍珠、象牙、绵、白磁盏等物同至。”

尽管我们尚未了解这个“白瓷盏”是不是青花瓷,但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中原地区还没有蒙古国王忽必烈喜欢的“白瓷盏”。 在《元史·祭祀一中有这的记载;“中统以来(公元1260年~1263),祭祀皆杂金、宋祭器而用之”。

“祭祀皆杂金、宋祭器而用之”这句话明白无误地告诉了人们,忽必烈虽然很喜欢“白瓷盏”,但他还尚未建立元朝,也没有条件建窑制瓷,所以,蒙古国时期祭祀时用的器物都是“金朝”和“宋朝”时代遗留下来的器物。

2、元朝青花瓷的制作

那么,元朝时期是什么时候建造青花瓷窑,是在哪个皇帝年间制作了青花瓷?关于这一点,《元史·职官志》一文中有明确的交待:“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立,掌烧造磁器,并造漆、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画局,秩从八品,掌描造诸色样制。至元十五年(公元1728年)置,大使一员。”

《元史·职官志》一文虽然明确地告诉了人们,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忽必烈始在江西“浮梁县”建立了元朝首处负责制作瓷器工作的“浮梁磁局”和“画局”两个组织领导机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官窑”。但有一点值得人们注意,当时的“浮梁磁局”还不是专门用来烧造磁器的瓷局,因为瓷局内还设置有造漆、造马尾棕和藤笠帽等工艺类别。由此可想而知,当时所谓的“制瓷”,还只是处于一种设想、一种准备的过程。其所能制造的也只能是一些简单的“陶瓦香鼎”、“神座香鼎”与“香盒案”之类“半陶半瓷”的器物。但是,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元朝廷已将“瓷”制品作为“额外课征收交易税了。

元朝真正制造瓷器的时间应该是在元朝至治初(公元1321年)。因为《元史·祭祀》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至治初(公元1321年),始造新器于江浙行省,其旧器悉置几阁。

文中的“始造新器于江浙行省(今浙江杭县治)。”一句中的“始造新器”这四个字。明白无误地告诉了人们元朝庭虽然早在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就设立了“浮梁磁局”,但真正能够制造精美瓷器的才始于至治初(公元1321年)。到了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文宗亲郊时,祭器中就出现了青瓷盘、爵、陶器、瓶,香炉等瓷器。

“浮梁瓷局”作为元朝的官窑,从至治初(公元1321年)开始,可能为朝廷制作了许许多多精美的瓷器。但据史料载,浮梁地区在至正二十年(公元1352)后,已成为明朝朱元璋的统治区域,“浮梁瓷局”于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以后结束了“元朝”这个阶段的历史使命。因此,元朝时期能够制作精美瓷器的是在至治初(公元1321年)~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31之间。

3、明朝时期的青花瓷

明朝时期,是中国陶瓷业发展最迅猛的时期,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这个时期制作的青花瓷可以说是誉享全球,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

但有人认为,明洪武时期没有制作明青花。这显然是错误的。其实,早在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朱元璋接收了元朝的浮梁瓷局”,并利用“浮梁瓷局”制作和烧制了青花瓷器。例如,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郊祀时,《明史·祭祀》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礼部言:《礼记·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器用陶匏,尚质也。;《周礼·笾人》:凡祭祀供簠簋之实;《疏》曰:外祀用瓦簠。今拟凡祭器皆用瓷,其式皆仿古簠簋登豆,惟笾以竹。诏从之。这段话告诉了人们,自明洪武时期起,每祭祀时,有相当一部分祭器都用瓷器了。

另外,《明史》卷三百四《郑和传》中提到“洪武十六年复遣使赐织、金、文绮三十二、瓷器万九千,其真腊(又名占腊或甘孛智在今柬埔寨)王遣使来贡。十九年遣使刘敏、唐敬偕中官带瓷器往赐。”

据上述所言,洪武时期,朱元璋不仅继承了元朝青花瓷的制作烧造技术,还提高了青花瓷的制作工艺。

到了永乐年间,中国的青花瓷已开始受到许多外国商人的青睐。具体先后来向明朝廷求赐瓷器的国家和地区有“大食国”(指今伊朗等阿拉伯国家)、日落国指西方欧洲国家)锡兰国今斯里兰卡)、琉球(冲绳地区),鲁迷(今罗马)、真腊(又名占腊或甘孛智在今柬埔寨)、亦思罕答儿(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都称亚历山大六世)帖里牙(即罗马教廷)、撒马儿罕今乌兹别克)等国。

永乐初(公元1403年)《明史·礼》中有这样的记载:敏真城来贡。……贵中国磁、漆器。其使者各乞蟒衣、膝襕、磁器、布帛。天子不能却,量予之。”;又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亦思弗罕(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都称亚历山大六世)诸部遣使贡狮子、文豹、名马。而永乐帝赐其酋绒锦、玉系腰、磁器诸物。并遣官带彩币、磁器,与失剌思和撒马儿罕今乌兹别克)诸国作交易。

《明史·西域传》说:“永乐中,大食国(指今伊朗等阿拉伯国家)吃力麻儿,得中国磁器甚喜。”;锡兰国今斯里兰卡最喜欢中国的麝香、色绢、靑磁盘、青瓷碗、樟脑。锡兰国国王还常用宝石、珍珠来换取我国的靑磁盘、青瓷碗、樟脑等物。

到了宣德时期,明朝的青花瓷制作作烧制才真正到了鼎盛的时期。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宣宗皇帝派遣中官张善到饶州(江西省鄱阳县)专职督造奉先殿专用的几江浙行省龙、凤纹白瓷祭器;随后张善有到磁州(今河北磁县)造赵府专用的祭器。

平时,人们对永、宣时期的青花评论较多,也最肯定。其实,明朝时期青花瓷制作最精美的是正统时期的青花瓷,也曾出现过南工部尚膳监偷盗瓷器的案例。如:

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也就是英宗初政时期,南工部就督造了其器皿上绘有金龙、金凤纹饰的皇室专用膳食白瓷30.7万多件。同时还在饶州(江西省鄱阳县)督造了朱红膳盒等器皿。后来朱红膳盒器皿被尚膳监全部占为己有。英宗帝知道此事后,责令尚膳监如数还给。同年,英宗帝降诏禁止私人和民间制作黄、紫、红、绿、青、蓝、白地等种类青花瓷器,违者罪死。英宗帝还命南工部督造了九龙、九凤膳案等器皿,继而又遣锦衣指挥杖提督官和中官督造青龙白地花缸。在上述史料中不难看出,正统英宗皇帝执政虽然只有16年,但这期间烧制的瓷器远远要比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精致得多。

成化间(公元1465年~1487年),宪宗帝曾遣中官到浮梁瓷局烧造御用瓷器。这期间烧造瓷器的时间比较长,烧造的数量也比较多,后因费不赀而减少了瓷器的烧造数量。

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日落国(指西方欧洲国家)亦思罕答儿(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都称亚历山大六世)、鲁密(今罗马)、帖里牙(即罗马教廷)又来进贡。其使臣要求孝宗帝赐日落国(指西方欧洲国家)夏布和磁器,孝宗皇帝诏皆予之。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日落国(指西方欧洲国家),还没有瓷器,所以还派使臣来求赐夏布磁器。弘治末年制作的瓷器数量相当多,到弘治末期,还没有经过烧造的瓷器就达30多万。是时营建瓷窑最繁,近京及苏州皆有砖厂繁盛时期。

嘉靖初(公元1522年),遣中官督之。给事中陈皋谟言其大为民害,请罢之。帝不听。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冬,琉球(冲绳地区)的国王泰期复来贡。命刑部侍郎李浩赍赐文绮、陶、铁器。且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建有会归门、宝善门、迤东及南城都设有御用磁器库,其他还有非御用的瓷器库称为外库。嘉靖九年(公元1581年)夏,泰期随浩入贡,得马四十匹。浩言其国不贵纨绮,惟贵磁器、铁釜,自是赏赉多用诸物。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新作七陵祭器。

需要注意的是,在永乐年间,鲁迷(今罗马)还遣使到大明朝廷求赐瓷器可是到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1554年)来入贡时。鲁迷(今罗马)国的贡物中除有珊瑚、琥珀、金刚钻、撒哈剌帐、羚羊角、西狗皮、铁角皮之类的物品以外,也出现了花瓷器。说明曾经向大明朝廷求赐瓷器的国家中已有相当一部分的国家掌握了制作瓷器的工艺技术,还把瓷器作为向大明朝廷晋献的贡品了。

嘉靖三十七(公元1558年)年,又遣官到江西(浮梁县),造内殿醮坛瓷器”3万件,后添设饶州(江西省鄱阳县)通判,专管御器厂烧造。在嘉靖以前,虽然有官窑,但那时候的所谓官窑是属临时性质,只是朝廷需要烧制瓷器的时候才派遣中官或者南工部官员去督造,等到朝廷需要制作的瓷器烧造完工以后,朝廷派遣去的中官或者南工部官员也就撤回去了。直到嘉靖三十七(公元1558年)年,始添设了饶州(江西省鄱阳县)通判,专管御器厂烧造,这时候才有了正规的官窑和长设的领导机构,也就是说,有了真正的官窑。

隆庆时(公元15671572年),诏江西烧造瓷器十馀万。

《明史·职官》说;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三月己亥,减江西烧造瓷器。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自后役亦渐寝。

天启崇祯时期的23年间,《明史》中虽然没有烧造青花瓷的记载,但作为一朝一代的天子,在郊祀庙祭典礼时用的瓷器是必不可少的,不可能没有烧造青花瓷。

清康熙初的青花瓷瓷为什么多似明朝末年的瓷器,很可能是明朝末期窑址处遗留的坯胎,所以形成了当时的器型与明朝末期相似的原因。

2010327

作者简介:

白仲和,男,彝族,云南元江人,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为县教育局主任科员、玉溪市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

小说:《山祭》(中篇)、《借》(短篇)、《誓言》(短篇)、《野牛寨》(短篇)和《上任》(短篇)(均发表于元江《绿洲》月刊)

散文:《彝山唢呐声》(金沙江文、《元江的栖霞石》(玉溪日报)、《古洞藏云》(玉溪日报08年)、《孤山漫笔》(元江绿洲)、《探访土锅寨》、《元江的陨石》(哀牢山四县文学作品联谊赛第三轮第二届佳作奖)、《瓦纳箐温泉》(玉溪日报)、《探寻碧波洞》、《元江的陨石调查散记》、《元江一名的由来》、《永不消失的彩虹》(玉溪月刊、元江获三等奖)、《锦绣元江》(元江县纪念建国60周年三等奖)

诗歌:《蔑箱》、《土地》、《元江高架桥》(均发表于《玉溪》文学月刊)

民间文学:《阿哩出门调》、《天生桥的故事》、《狐狸、刺猬和树蛙》、《兄妹夫妻》(中国民族文化网、云南民族文化网、元江《绿洲》)、《彝族民歌十首》(云南彝族歌谣集成)。《石缸街的由来》(中国民族文化网、云南民族文化网、元江《绿洲》)

文史:《元江一名的由来》、《诌议元江白塔的由来》、元江彝族族源初探》、《洼垤乡“三马头”称谓的由来》、《 江彝语 》、《元江历史沿革补叙》、《元江  最后的南天国》、《元江古陶瓷窑址调查随笔》、《略谈元江窑珐琅彩的雏形及成就》、《略谈元江窑青花瓷的特点》(玉溪博物馆、玉溪文管所、元江文管所)。

编辑:《元江彝族文化集成》(12辑)。

著作:《元江学校教育简史》、《元江匾碑文化集成》。

 

 

云南玉溪元江县教育局   白仲和
关键词:元江青花瓷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