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工艺工艺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妇女传统手工艺的时光流变

2010-03-19 18:50:05 作者:56china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丹寨苗族妇女在工厂里画蜡

 \

    杨妹和李妹的生活世界

    30出头的李茂兰和杨妹是黔东南州榕江县踏石乡宰勇村的苗族妇女,从小学习画蜡,拥有同龄人最棒的蜡画技艺,代表所在村寨最高水准。

    她俩都没有上过学,不会写字和阅读,所得知识是五六岁时就和母亲学来。只要拿起蜡笔,那些藏在脑袋里的蜡画图案,在蜡笔之间开始指点心灵,顿时从指尖飞出,定格成永久的图画,表达爱和信仰。

    2005年,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大力提倡“多彩贵州”,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政策背景下,蜡画技艺被激活。她们走出山乡,把传统技艺蜡画,放在更大的世界扩展自己的价值

    如今,李妹和杨妹在贵阳一家民族产品店打工,每天坐在游客面前表演画蜡,所画的东西为老板所有,每人每月收入1000元。在公开的文化空间里,她们自由地表达,两人画一幅画有时需要一个月。她们画画时常被打断,游客对她们画的东西很感兴趣,有的看了,走了,有的买着,走了,但很少有人问她们画的是什么,有何意思。

    一对小鱼想亲嘴又不好意思,两条鱼长着羽毛的胖鱼最终亲嘴了,青蛙的房子长什么样,两个绕着彼此、看着彼此飞翔的鸟儿,蝴蝶成双成对飞,娃娃鱼在水里自由游动的姿态……她们心里其实装着许许多多美丽的故事。

    要结婚的姑娘都是做两条三丈长的长条蜡染,上面画满自己最心仪的图案,到节日的那天,男方和女方各站一边,拉着蜡染对歌,男方赢了,女方送一条蜡染画给男方,领到女方家说亲定亲。如是男方输了,就地焚毁信物。

    李茂兰和杨妹嫁到夫家时,给自己做了全套的蜡染陪嫁品,作为爱情信物被小心珍藏,无论世事怎么变迁,什么都卖了,陪嫁品也不会卖掉。像是自己的灵魂,直到生命的终止,放在死者头下随棺下葬。

    年轻人不会做,也不再信仰蜡染连接的爱情,同龄的许多妇女已经不再画蜡和制作蜡染。像很多地方一样,面对现代化的困惑和摇摆,传统技艺在消失,人们不再坚持自己的理想。

    杨妹和李妹在短期内以自己的传统技艺养活了家人。从长远看,谁将继承她们的技艺?寨子里的妇女,因为找不到市场,逐渐放弃蜡画技艺,而她们暂时的工作并不能做到传承手工艺和知识。追寻传统蜡画的意境,蜡画和她们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地缘文化的关系,蜡画和她们未来的生计如何相连,变得很重要。让文化主人自己去不断发展,寻找到原生态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有人做的事。

 

\

    报京妇女绣花的下午时光

    乡土社会,哪个姑娘好不好评价重要指标是绣花的针脚细不细,针脚越细密越得到老妈妈的赞赏,成为众人说亲的对象。走在镇远报京寨头,古老的木屋前,妇女群体手中的针在飞舞穿梭,仿佛进入倒流的时光。

    妇女们三三两两结对坐在屋檐下,拉开一张张用纯棉花在自己织布机上织成的瘦长布条,再放入从山上采来的植物靛蓝做成的染料里染成深蓝色的粗制布料,耷拉着吊在木屋的高处晒干后,就在上面画心里想象的各种花鸟鱼虫了。

    邰良英在屋前绣围腰花,阳光刺得睁不开眼,她甚至没有抬头看看来者,眼前俨然一个自己的世界。邰良英的眼睛在针线里来回穿梭、移动,心底的花儿随着五彩斑斓的线条落在织锦上,顿时变成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境。我们努力搜索着村里的绣花场景,她们随时出现在拐弯的聚合处和一个古老的屋檐下,正午,拾得片刻的休闲时光,妇女一边绣花,一边坐在一堆妇女群体中拉家常,时间慢慢流走,绣花在手中定格。

    寨子里的手工活路不好,是要受到谴责的,在一个敞开的公共环境里,姑娘一开始拿起针针线线,彩线黑底,落在上面,每个人都可能随时拉过去,拿起指点一番,众目睽睽下的集体行为,被公开展示、表演和评价,没有谁会反对这种被认定的状态,形成潜意识里的竞争潜流,姑娘们的社会地位似乎也在这种公开的展示里得到巧妙安排。

    邰通芝的绣花被公认是同龄人中最好的。加之妇女主任的角色,邰通芝在寨子里很有威信,妇女们都相信她。村里爱好刺绣的70多个妇女集合起来,做好的绣片、绣花鞋放到邰通芝的屋子里,集体展示,有游客来,可以购买。    尽管邰通芝是刺绣好手,难免抱怨刺绣费神,很多年轻人不想绣,如果一针绣不好,整个花的线都是散的,错一针都不行。“外面有人想真心真意地了解我们的文化。”邰通芝敏感地意识到绣花文化的重要性。可是现实是残酷的,“文化失传了,我很担忧。”如今,邰通芝成了报京文化的搜集者和守护者,没有经济发展,文化保护有巨大的挑战。邰通芝很焦急地说:“不搜集,我们的文化就要失传了。”

    妇女们都渴望邰通芝把绣片经营做起来,以市场的驱动拉动文化保护。“大家尊重我,找我出主意,但是走市场很困难。”邰通芝告诉记者,前不久,有人来寨子里打听破线绣,正好遇到妇女小组的一员,可是她没有胆量做主,跑来问邰通芝。人过茶凉,邰通芝很遗憾自己当时不在现场,也许,报京的妇女又错过了一次走向市场的机遇。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验证码: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
精彩推荐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