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国内新闻

用文化提升民族的自信心

2010-03-12 14:12:13 作者:56china 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 浏览次数:0

   □“在社会需要温暖来抚慰众多沮丧、疲惫、冷漠的心灵时,自觉的文化,才会捧上丰富的成果来回馈社会。”

  □“中国的文化界人士,有理由自信,也应该自信。”

  □“对艺术形式的评判与分类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是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高低还是应该有的。”

  □“中国文化要引导人们前进,而不是迎合大众。引导,可以促使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进步。”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一个国家成功的最重要标志。在世界新兴产业中,文化产业已经日渐处于主导地位。我们的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我们需要将流失的文化&ldquo;引回来&rdquo;,我们倡导中华文化“走出去&rdquo;,我们出台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其目的只有一个:壮大、传承和创新中国文化,提升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让世界承认和了解中国的文化的力量。</p>

  国强则民强,国富则民富。同样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强大和富足,才能使这个国家的人民在精神上产生一种自豪和自信,才能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竖起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p>

  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的文化在审美情趣和价值标准的评判上似乎越来越多元,当代中国文化究竟是代表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还是逐渐被媚俗的潮流同化?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文化界的委员们就文化的自信,文化道德与文化信仰的缺失,展开了多次热烈讨论和激烈&ldquo;交锋”。</p>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他们纷纷表示,面对现在的中国文化发展状况,审美标准有些“找不着北&rdquo;,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切肤之痛。</p>

  我们丢了自信吗</strong>

  两会期间,在民盟的分组讨论会上,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梁晓声委员的发言《提升祖国文化形象的思考》,多次被掌声打断。其他委员一致建议这样的发言应该提交到大会上。</p>

  梁晓声委员说:“文化有其本能性、商业性和自觉性,其本能性即满足人们娱乐快感的属性。我们放眼当下,这种本能属性不但有,而且还蔚然成风。然而,在社会需要温暖来抚慰众多沮丧、疲惫、冷漠的心灵时,自觉的文化,才会捧上丰富的成果来回馈社会。</p>

  “我们现在每天能在电视里看到多少现实题材的电视剧?电影院里,又有多少稍微有点人文含量的国产电影在放映?如果说影视文化可以组成一个国家发展的影像史,那么我们共和国60年的历史,早已被切割得七零八碎了。&rdquo;梁晓声委员的质问显得有些无奈。</p>

  记者在梁晓声委员这份手写的发言文稿中,看到了这样的字眼:“丧失了思想力的文化,根本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悲哀的文化不能树立起充满自信的民族精神和阳光坦荡的民族灵魂。&rdquo;

  那么,中国人到底有无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来自哪里呢?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予以了回应:“我认为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从来都是自信的。像美国等一些国家的流行文化进来,占领部分中国的文化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我听到中国电影界的很多导演都说过,他们坚信他们的电影,将来不但会赢得更多的中国观众,还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文化界人士,有理由自信,也应该自信。&rdquo;

  “如果将一小撮蚂蚁放在烟灰缸里,当他们向外爬时,用火烫它们,几次以后,它们就不再往外爬了,认命了,甘于只在烟灰缸里活动了,并且会通过化学分泌物传递信息,达成不能往外爬的潜规则——烟灰缸规则。如此一种文化,只能在形式上变花样,自身精神萎缩,灵魂苟且,又怎么能够化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呢?”这是梁晓声委员在对祖国文化思考时发出的肺腑之声。</p>

  “的确,现在中国文化究竟该遵循什么,什么是真善美丑,我这个活了几十年的人现在也已经找不着北了。&rdquo;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方工告诉记者,他这个文化圈外但又热爱文化的人,也在文化欣赏方向上走失了,&ldquo;我不知道现在一种文化现象出来后究竟该褒还是贬,传统的、流行的、新鲜的、俗套的,鱼龙混杂,把握不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度,本身就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rdquo;

   找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契合点,才能自信

  陈晓光委员告诉记者,目前摆在文化界面前的最大一个课题就是在继承传统和创新间寻找到最佳结合点。把握得好,是文化创新,把握不好,那就是古怪精灵了,人们不但不接受它,还会斥责它。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谁都想创新,谁都想留下一幅经典的作品给后人。把握好创新的度,你的作品才可能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群众的检验。一件作品经典与否,时间是很重要的检验标志。喜欢的人越多,当然越好,能流传的越久,当然越好,哪位艺术家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是短命的,现在我们一些文艺作品刚一出来,就赶紧炒作一下,圈内人士互相吹捧一下,过段时间就销声匿迹了。一部文艺作品刚出来,就想让大家承认,很难做到的。对于文艺作品的检验,就是两个:一个空间、一个时间。所谓空间,就是流传的广泛程度,人民群众对它的接受程度,所谓时间,就是流传的久远。</p>

  陈晓光委员接着跟记者聊起了传统文化的式微和流行文化的风行。&ldquo;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是并存的,传统文化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谁想割也割不断,流行文化,它也是建立在传统文化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能断掉传统文化这条根。流行文化是一种时代文化,是传统与时尚的一种组合文化。今天的时尚,可能过了一百年它又变成了传统。当然,传统也有被淘汰的时候。中国的文化就像一条河,流淌了五千年,有多少新生的事物,又有多少被淘汰的艺术门类,这个一点都不奇怪。&rdquo;

  俗文化为什么这么流行?陈晓光笑着告诉记者:“俗文化具有娱乐性。俗文化分为两类:一种叫通俗文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大众文化,满足于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还有一种叫庸俗文化。庸俗,我认为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俗文化是通俗与庸俗并存,也就是良与莠并存。我们不能良莠不分吧?发扬、扶持优良的通俗文化,对于那些格调不高的东西,我们还要有个清醒的认识,不能把庸俗的东西当成每天必须补充的维生素吧?”

   文化要引导大众,而不是迎合大众</strong>

  中国人自古爱书,盛世修文、修史是我们的传统。古人嗜书如命,“读书随处净土,闭户即是深山”。可是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缺少了解和认识。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的儒学研究者到北大讲课,许多青年学子一脸愕然,不知道自己的文化还有这样的魅力。这显然是一种对本国文化缺乏了解和自信的表现。温总理说经济回暖,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对文化,也同样适用。</p>

  “引进来,走出去,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带到世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dquo;全国政协委员、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宋祖英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年,我的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中国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东方,让古老的东方文明为世界所熟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要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外界传达一种信念,坚定地把这种文化自信和文化使者的形象传出去,用我的笑容和歌声感染每一个人。&rdquo;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艺术总监邰丽华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艺术没有国界,文化的语言是共通的,我会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创新、实践,为振兴我们民族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dquo;

  “对艺术形式的评判与分类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是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高低还是应该有的&rdquo;,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一级导演尹力告诉记者,“拿电影来说,从《不可饶恕》到《百万宝贝》再到当年斯皮尔伯格在奥斯卡的获奖经历都可以看出,很多在市场上火爆异常的影片,最终与奥斯卡失之交臂。说明美国电影学院要保持他们自己的学术品位,一定不能太谄媚地顺从公众,这是历年的传统,奥斯卡最重要的几个奖项,一般都是颁给一些制作成本比较低,市场效应不一定特别好,但代表了一定品味的影片。美国人有自己的评片标准,而我们国内现在除了&lsquo;唯票房论’,还有没有一个独立的审视角度呢?所以我想中国的电影人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有思想,要在民族优秀电影上多下功夫。&rdquo;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赵有亮告诉本报记者,“话剧市场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接受话剧,但优秀的作品一定是受大家欢迎的,比如孟京辉,他对实验话剧就有一种推介和普及出去的信心,他拍完话剧,然后又到学校里作报告,当老师,普及实验话剧,慢慢地,话剧可能也会像京剧一样走进课堂,成为真正的大众教育形式。这就是用话剧文化在引导大众。&rdquo;

  “中国的文化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小沈阳、赵本山身上,今年的春晚太媚俗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一级指挥腾矢初告诉本报记者,“中国文化要引导人们前进,而不是迎合大众,引导,可以促使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进步,文化要多元,不能固步自封;另一侧面,国家及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做好高雅艺术的普及,今年温总理在教育领域提出育人为本,现在应试教育的东西太严重,以至于把学生当成了培养工具,仅靠科技知识不行,让青少年形成智慧,具有文化的底蕴和自信,这样这个国家才有希望。钱老(钱学森)曾说,我们国家为什么培养不出来高科技杰出人才?就因为所学所涉猎的东西太单一,真正的‘大家’是通才,而不仅是专才。&rdquo;

  今天的国际社会,更像一个地球村,文明的层次在不断提高,经历一战、二战之后的国际社会虽然仍有很多复杂问题,但和平与发展是主题,全人类的文化共建时代必将到来,文化不是经济竞争,它是提升我们文明的必要手段,也是提升一个国家形象最有分量的砝码。</p>

  我国自古就有“以文化之”的主张,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于我们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文化昌明的中国将贡献给世界更多。伏尔泰曾经在大量阅读中国文献后说:“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rdquo;百年历史的沧桑,使我们更需要提升民族的自信心,而文化,是真正的源泉与最好的慰藉。</p>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