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鼓,是满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它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是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八角鼓,鼓身八角形,木制框架,大小直径17厘米左右,单面蒙蟒皮,鼓身周围嵌铜钹,并缀有丝穗子,鼓形小巧玲珑。演奏时用指弹击鼓面发出清脆的声音,摇震鼓身或手搓鼓面会发出悦耳的钹声。满族八角鼓主要流传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华北和东北地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政府的扶持下,经我区民间老艺人挖掘和整理,在传统唱腔和曲目的基础上,逐渐从曲艺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戏曲,八角鼓是国内较有影响的地方戏曲种类,历史上及其繁兴,并广为流行。
八角鼓戏曲中更多的融合了诸多地区艺术成分,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艺术特色。它的多元性,受到流传地域民俗文化的影响,它以深厚的文化穿透力,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早期的八角鼓,源于关外,流传于关内,是满族人在关外牧居时的一种民间乐器,每当人们行围狩猎和劳动之余,常以八角鼓自娱自乐,庆贺丰收的喜悦。进关后,在驻防地或行军途中,也常击鼓高歌尽情演唱,以排解劳顿。八角鼓流传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四年(1739),清政府修筑绥远城(今呼和浩特新城),此地成为满族八旗军旅御外驻防城池,也是随军家属聚居营。生活在这里的满族八旗官兵,闲暇的时候,常常持鼓演唱,并将身边的风情逸事、日常生活融会进唱词,自编自唱。八旗军旅咏唱凯歌时还用它击拍鼓劲,因此八角鼓,随着清满族旗兵驻屯边塞而传入呼和浩特地区,流传开来。清乾隆年间,演唱盛极一时,曾被称为太平歌。到了民国初,绥远城满族后裔经常组织票房,编词演唱。这时的八角鼓曲艺不断地吸收、丰富,已经成为都市一种时兴的艺术了。日寇入侵绥远后,八角鼓曲艺演唱活动日渐衰退。
关于八角鼓的由来,传说它形似八角,此以象征着满族“八旗”,“八旗”是满族驻防军营中的一种称谓,它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代表着不同军民的驻防地。八角中的7个面,穿插着7组21个铜钹,是代表和象征着八旗20个“旗佐”官和一个“空纛旗”鼓的下面拴着一对穗铀子,代表着八旗中的左右“两翼”, 铀子下面坠着的长流苏穗线,是代表着各旗下的军民人丁。八角鼓虽经历代兴衰,但是它的基本演奏形式、民间称谓,以及演变和发展从未改变。
八角鼓原系一种坐腔岔曲形式,并逐渐从曲艺艺术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戏曲,甚受欢迎。在发展的过程中,初期流传较为广泛,凡有满族驻防的地方,大多有八角鼓演唱,在民间也极为普及。它在与地方各种曲艺交流中,不断地吸收了当地的民歌、时调、杂曲之长处,使原来的八角鼓曲艺艺术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它与地方各剧种以及流派的不断切磋,形成了不同的唱腔套路、表演方式和各路流派,有大型的“联唱”,有赶场的“单弦”,还有剧情连续的民间曲戏。一时明角辈出,时曲频传,八角鼓荟萃于北方各地区,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八角鼓作为一种民间曲艺艺术,有单唱、拆唱、坐唱、群唱等四种演唱形式。八角鼓与岔曲、单弦、牌子曲关系密切,同为一体。岔曲、牌子曲是八角鼓演唱时所采用的曲调,单弦是八角鼓的一种演唱形式,而八角鼓又是唱岔曲、牌子曲和单弦时必备的伴奏乐器。做为满族民间艺术形式的八角鼓曲,是从岔曲、牌子曲中演变过来的,传至今日大约有两路唱调,一种正调的,一种越调。而现在呼和浩特八角鼓曲戏调,属于八角鼓的正调曲牌。
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在与地方上的剧种交流学习,很自然地在唱腔格调中有了不同套路套路,这就给八角鼓的演唱形式、唱腔、格调等带来相应的变化。唱腔上也大体分为两种类型,可以说出现了两种流派。一类是以多种唱腔、多重曲牌和乐器组成的联奏联唱,并有场次、布景、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造型。演员按照剧中人物化妆表演,道白是普通话,表演模仿戏剧身段动作。唱腔多采用正调,唱法,所以人们通称它为正调八角鼓戏。呼和浩特的满族八角鼓戏,就属于这类演唱类型。另一类是由几个或多个牌子曲、岔曲联在一起的唱段,演员不化妆,无角色区分,只有一个人自弹自唱,声调只有一种,不多见男女声腔变化。其特点是由一个人扮演故事中的多种人物,通称为越调单弦。属于单弦牌子曲类。八角鼓的唱腔一般有高腔、慢腔、低腔、和腔、快腔、托腔、衬腔、闷腔、空腔等。由于各地流派不尽相同,有时韵律相同而用腔各异,曲名相同而曲谱不一,总之正调、越调都各有特点。
八角鼓的曲牌、乐调很多,大约有五六十种,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减少,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经常演奏的曲调也还有30多个,有的对唱剧目可长可短,如果唱兴未艾,二人可一直对歌到很久,甚至通宵达旦。它可以把日常生活、人物、周围景物、人情往来等都汇唱进去,而且笑料逗哏百出,常常为人们所推崇。八角鼓演唱时曲调通俗,描摹社会风貌、人物生态细致生动,表演幽默风趣。它在音乐曲调上还吸收了新的因素,当时流行的“南城调”、“云苏调”、“金钱莲花落”等曲调,吸收为单弦曲牌,还把时调小曲中细腻、抒情性的曲调和叙事较强的曲牌都吸收改革,使之口语化,成为半说半唱的新曲牌,使单弦曲调新鲜活泼,深受人们的喜爱。唱八角鼓所用的乐器,在越调、正调两路中,因各路唱腔曲调的不同,配乐也各异,但是都属丝弦民乐类。呼和浩特八角鼓传统演奏的乐器采用的是正调乱丝弦类。伴奏乐器有三弦、月琴、琵琶、四胡、二胡、扬琴、笙、笛、锣、鼓板、四块瓦、八角鼓等。八角鼓的弹奏方法很多,有摇、碰、弹、挫、掐、拍、舞。演奏时由八角鼓起弦。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区的老艺人将八角鼓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戏曲。并且搜集整理了一大批八角鼓传统曲目,成立了新城八角鼓剧团,创编了八角鼓戏《对菱花》,又先后整理、改编和创作了《挎柳斗》,编演了歌舞小唱《满族之花》、《一杯美酒敬亲人》,整理了传统段子《庆月光》等。“文革”期间,八角鼓业余剧团被解散,演出活动被迫停止。
近年来,八角鼓戏曲发展速度缓慢。许多剧目、曲目濒临失传,亟待挖掘、整理与保护。八角鼓戏曲曲调悠扬婉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戏曲艺术不可多得的戏种,对于研究我国的民族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萎缩,专业艺术团体的减少,传承后继乏人,八角鼓戏曲已濒临失传。
近些年,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满族八角鼓戏,被列为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对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新整理出了一些传统段子和八角鼓清唱等。呼和浩特是满族人民集居的地方,满族在数百年来的繁衍生息中,创造了许多别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八角鼓作为一种戏曲艺术形式,是满族民众十分重要的精神生活食粮,而且是满族历史文化的特殊传承载体。包容了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反映了满族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