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蒙古族学者罗布桑却惮直接用蒙文撰写出一部《蒙古风俗鉴》。这是一部关于蒙古民族的百科全书。它较详尽地记述了蒙古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道德诸方面的情况以及风俗习惯等。全书约二十万字,是研究蒙古社会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罗布桑却惮,1875年出生于辽宁省喀喇沁左旗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为人刚直不阿,一生蔑视封建权贵,曾目睹1900年义和团壮举和八国联军进北京的事件,并亲身参与保护祖国文化古迹雍和宫的斗争。他憎恨清王朝黑暗腐朽的统治,同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据自述:“吾年十余即有志于学,然家门贫寒,无资入塾。”罗布桑却惮天资聪慧,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凭着自学好问,首先熟练地掌握了蒙文。十六岁即被旗府任命为“苏木章京”,担任查丁造册的职务。二十七岁参加清廷考试,因精通汉、蒙、藏、满四种语言文字,被授予四种语言“国师(翻译)”的称号。嗣后,于1906年被聘请至北京“满蒙高等学堂”任蒙文教师。从1907年至1911年又被日本邀请在京都本愿寺佛教学堂任教两年。
罗布桑却惮在青年时期,借其翻译职务之便,曾数度参加内蒙古地区王公贵族联合举办的各种盟会,有机会接触到有关蒙古民族的大量历史文献和资料,足迹遍及内蒙古地区和其他省区所属的蒙古族居住的旗县,为他日后写《风俗鉴》搜集并准备了大量资料。
鉴于当时蒙古地区文化极端落后,罗布桑却惮曾经计划组织一批翻译人才,从事翻译和介绍汉民族先进文化的工作。为此,他先后几次向王公大会递交书面建议,希望得到一笔筹办资金,但结果“非遭讥议,即受冷遇”。他在绝望之余,发愤著书。他的这部巨著《风俗鉴》便是客居沈阳期间,从1914年至1918年整整四年时间完成的。其目的“乃为来日有心研讨我蒙古民族之贤者提供便当”。
罗布桑却惮用他的《风俗鉴》一书,给自己身后建立了一座非人工所能建树的纪念碑,至今仍被他的同胞深深怀念。 (哈·丹碧扎拉桑)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