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文化资讯

寒食清明文化活动

2009-04-02 18:00:18 作者:阳化杰 来源: 浏览次数:0

 国家法定的第二个清明节即将来临,介休绵山为寒食清明节源发地。去年清明节期间,“中国寒食清明节文化系列活动”已在介休绵山成功举办。为运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利用介休绵山深厚的寒食文化资源,着力将“我们的节日——2009年寒食清明节”文化活动打造为立足山西,面向全国,形成每年一度的传统文化节庆品牌。在成功举办2008寒食清明节文化活动基础上,今年将继续举办好这一节庆活动

     清明节在唐代已是寒食节的重要日子,人们这一天要扫墓、要踏青、要饮酒写诗、要搞一系列娱乐活动,尤其喝酒对文人来讲,这很重要,诗人这次要放飞心情,要用酒激发诗情,这是许多诗人的普遍感受。如白居易&ldquo;何处难忘酒&rdquo;写成:&ldquo;春秋长发后,寒食目的前,此时元一盏,争世艳阳天&rdquo;;宋代诗人之禹偁的《清明》诗中也有&ldquo;天花天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rdquo;。李白也有&ldquo;李白斗酒诗云篇&rdquo;名句,文人清明饮酒,放正心情,激励诗兴,就是这个道理;</span>

一、清明节的起源与传承

   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nbsp;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rdquo;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ldquo;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rdquo;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nbsp;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nbsp;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nbsp;寒食节原本是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尽管寒食节从一月,改为几日或一日,由冬令改至清明节令,甚至连名字也渐渐改为清明节,但寒食节以忠孝为核心的节日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nbsp;"纪念和祭祀",最终使寒食文化顽强而具有生命力地延续下来,如今,在现代文明强劲地冲击下,清明节仍然是&nbsp;"天下第一祭日",她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span>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span>

二、寒食清明节与介休绵山的渊源关系

        寒食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其所体现的根祖文化,对于凝聚炎黄子孙的民族意识,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谋求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span>

寒食清明节是纪念晋国大夫介之推的节日。还如央视《东周列国&middot;春秋篇》所播映的:子推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备受艰辛,有割股啖君之功,但重耳返国主政后,子推拒不以功邀赏,而偕其母隐于介休绵山。晋文公求贤不得,知他是孝子,于是三面放火焚山,逼其出山,子推母子守志被焚。文公封绵山为介推田,敕令子推忌日禁火吃寒食,是为寒食节。第二年寒食节次日,晋文公素服登绵山至子推被焚的那棵柳树下置祭,发现此柳竟复活了。睹物思人,念及子推一生追求政治清明的远大抱负,封此柳为清明柳,将此日定为清明节。后因两节相邻,渐合二为一。关于寒食禁火之俗。史料《左传》、《国语》、《史记》,记载了介之推隐于绵上(绵山上)。而且《唐会要》载唐代宗李豫于大历十二年百五日二月十五日敕: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宋·周密《癸辛杂识》:冬至后为寒食,即以清明为寒食矣。这就是寒食清明节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文化内涵。</span>

三、寒食节与清明节到底有怎样的渊源,以及它的融合经过是什么?

因为我们要说传统节日清明节不能不提到寒食节。清明节俗中的扫墓、插柳、踏青&hellip;…都源于古代寒食节日活动的内容。古代寒食节要求家家禁火吃冷食,时间在隆冬季节达一个多月,到南北朝时期逐渐避开冬季,基本固定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日,这时正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节期间。到唐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生存环境的改善,寒食节成为最为隆重的民俗节日之一,节日活动内容增添了很多,可谓丰富多彩,并成为&ldquo;开元礼之首”,唐贞元六年德宗帝诏令全国:寒食节连通清明节,共假七日。到宋代出现了&ldquo;寒食节&rdquo;与&ldquo;清明节&rdquo;互为混用的现象。元代以后,寒食称谓渐渐被清明节替代。到明清时期出现了&ldquo;清明即寒食&rdquo;“清明俗亦谓寒食&rdquo;的称谓。历史经历了两千多年,两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节日。后来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气的日期相当接近,彼此的习俗便互相渗透、重叠,渐渐地不再有明显的划分,相互融合在了一起。时至今日,寒食节俗基本上被国人遗忘,而清明节俗则依然为国人寻祖展孝、追魂思亲的重要传统节日,但追根溯源,清明节毕竟起自寒食,源自寒食。</span>

四、古代国人何以要为介之推设寒食节?</span>

寒食节原本是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古代寒食节又称禁烟节。节日最初要求人们做到斥是禁止生火。家家都吃备好的冷食。禁烟节为介之推而设。这与介之推原本被火焚死相关。而且唐代诗人卢象《寒食》诗日:“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hellip;“尽管后来寒食节从一月,改为几日或三日,由冬令改至清明节令,甚至连名字也渐渐改为清明节,但寒食节以忠孝为核心的节日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nbsp;"纪念和祭祀",每至介之推忌日,大地为之禁火,人们以吃冷食方式祝其介福休祥,这与我们今天清明节要与亲故人追宗过节,要缅怀前贤英烈一样,国人出于对介之推的崇拜乃至迷信,选择大冷天禁烟吃冷食,先是由介休绵山引发,而后旁郡县效仿,形成了一种时代的礼节展示。以上便是我们认为的汉代国人为什么要为介之推过寒食节及其节俗形成的原因与背景。也是最终使寒食文化顽强而具有生命力地延续下来,如今,在现代文明强劲地冲击下,清明节仍然是&nbsp;"天下第一祭日",她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span>

    五、现代社会又是怎么样过寒食清明节的?</span>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寒食节成为我国形成历史最早、流传地域最广、活动内容最多、文化内涵最深的传统节日,并成为反映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脉络之一,不仅对我国古代历史变迁、社会意识形态进行了充分反映,同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我国文学、艺术、传统文化等多方面也形成了深远的影响。</span>

    寒食节一直成为中华传统节日之中的大节,为政者还吸收了民间的郊游、植树、镂鸡子、斗鸡、走马、蹴鞠、击球、荡秋千、插柳等活动。寒食习俗及其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活,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span>

     然而,十年浩劫,传统文化没能性免于难,劫后重生,只剩下扫墓祭祖、植树的习俗。传统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机,但国家最近提出了节假日改革方案: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国家的改革无疑是清明文化保存的最好方式。了解并发扬传统文化。时值今日寒食清明节的节日形式也由古代扫墓、踏青等活动增添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这时的寒食清明节春暖花开、古木繁茂,人们会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之后,组织一些风筝表演赛、秋千表演赛、寒食展销会、群众性绿色踏青活动、幸运拔河活动、蹴鞠表演赛、趣味键子表演等以清明节为载体普及清明节知识和文明礼仪知识,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节日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span>

     2640多年来让我们――山西人自豪,那就是承载着中国“忠孝”精神和思想的寒食清明节,在我们的故乡发源,唐代兴盛,历经千年,成为盛大的国家性节日。在中国,除了湖北岳阳的汨罗江外,又有什么地方还能够跟我们山西介休的绵山相媲美呢?纵然是汨罗江畔的屈原,也对绵山上的介子推充满了无限的敬意。介子推,这个让我们无数代人激动的名字,因为他“忠孝清烈”的人格,使伟大的寒食清明节成为我们故乡――山西介休最大的荣耀!我们不能不为此自豪,我们不能不为此骄傲,因为寒食清明节承载的是中国文化的魂,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寒食节成为我国形成历史最早、流传地域最广、活动内容最多、文化内涵最深的传统节日,并成为反映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脉络之一,不仅对我国古代历史变迁、社会意识形态进行了充分反映,同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我国文学、艺术、传统文化等多方面也形成了深远的影响。</span>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