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 交友 相册 论坛 日志 Ei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新闻文化资讯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完美转型 兼容国际性民族性

2009-03-20 19:57:37 作者:阳化杰 来源:南宁日报 浏览次数:0

  • 用上述三大板块架构起来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2004年已经实现了新的突破,那就是从原先的以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展示为主线,跨越到了以中国和东盟各国为主、兼容全世界优秀艺术品种、全力打造和凸显国际性特色的框架思路。

 曼妙歌舞是友谊纽带</span>

\
外国艺术家表演</span>
 
  曼妙歌舞是友谊的纽带以&ldquo;大地飞歌”为例:1999年有罗马尼亚歌舞团的舞蹈,理查&middot;马克思的《现在永远》;2000年有约翰·史加达的《心愿》;2001年有西班牙Blavo舞蹈团的弗拉明戈舞,澳大利亚的詹姆斯·布朗戴尔的《羊毛剪子》,美国的&ldquo;空气补给站&rdquo;乐队和韩国的To Ya组合;2002年有瑞典的微笑组合,印尼的哈里和怡音,加拿大的K.D.Lang;2003年有韩国的Jo Sung Mo和美国的Ang la。粗略地统计一下,前5次在“大地飞歌”中受邀前来献艺的就有9个国家的21位歌唱家和流行歌曲明星、3个歌舞团共94位舞蹈家。</span>
 
  到了2004年的“大地飞歌”,其中的国际性分量就更为加重:全场的和音、伴唱、对唱都由维也纳国家民族歌剧院合唱团担纲,还有澳大利亚的罗伯逊兄弟、瑞典的艾米莉娅和印尼的克里斯汀上台献艺,另外再加上摩尔多瓦笛子国家歌舞团送来的闻名世界的“霍拉舞&rdquo;。这样的安排不仅别有新意,而且在一台仅为两个半小时的晚会中有如此众多的外国艺术家登台,无疑达到了国际性的标准。</span>
 
\
外国组合演唱歌曲
 
  这样的安排还显示了&ldquo;大地飞歌”主创班子创新探索的匠心独运&mdash;—维也纳国家民族歌剧院合唱团的“洋阿牛哥”与广西艺术学院的“土刘三姐”的对歌,实际上是世界公认的&ldquo;音乐之都”和中国广西&ldquo;歌海”的首次火花碰撞,凸显了双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融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罗伯逊兄弟的《这里》既然能在澳大利亚得到公众认同,同时又能赢得南宁观众的普遍掌声,也说明了音乐跨越国界的本质特性;艾米莉娅的情歌《大大的世界》曾经高居欧美流行音乐排行榜,居然也能让南宁观众如痴如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昭示着欧美音乐时尚在南宁并非没有民众基础;像《宝贝》这首印尼经典在中国已传唱了近半个世界,现在由作者的外孙女克里斯汀来重新演绎,除了异域风情、血脉传承外,还让南宁观众有一种&ldquo;久违了&rdquo;的温馨感,这3种因素的圆满糅合,就对南宁观众极富亲和力。至于摩尔多瓦艺术家带来的&ldquo;霍拉舞&rdquo;,那是与拉丁民族的&ldquo;弗拉明戈舞&rdquo;和吉普赛人的“茨冈舞&rdquo;并列的欧洲三大民间经典舞蹈之一,自然也同样得到全体观众一致的青睐。在音乐、艺术的缪斯女神圣殿中,这样的跨地域、大幅度的融合,毫无疑问是代表了人类向往友谊与和平的心理诉求趋势。</span>
 
\
大合唱</span>
 
  2004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专门为远道而来的摩尔多瓦笛子国家歌舞团安排了专场演出。按照国际惯例,举办类似的大型文艺活动,在有多个国家艺术家加盟的前提下,除在首场开幕式集体亮相以显示阵容强大外,主办方还应该为各国艺术团体安排专场演出,因而此次&ldquo;振宁·摩尔多瓦之夜”的设立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个明证。</span>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复制地址给QQ/MSN好友]

网友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文章
观注:热点图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艺
  • 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