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称轩辕城,位于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50米处。据《史记》记载,黄帝杀死蚩尤,归服炎帝后,“邑于涿鹿之阿”即建都城于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据考证,涿鹿即黄帝所建中华第一都城的所在地,是4700年前华夏民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轩辕黄帝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是炎黄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勇敢、智慧和功绩,五千年来,世世代代不衰。黄帝城,这座最古老的城堡,是一处极具真实性,极富特色,极有深意的揭示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宝地。
“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黄帝城为不规则方形夯土城,东西宽450——500米,南北长510——540米,残存城墙高5—10米,底厚约10米,顶厚3米左右。遗址内陆续发现了大量陶器、石器,均以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典型,与黄帝所处时代相一致。秦始皇等历代帝黄帝泉、蚩尤三寨、蚩尤坟、上下七旗等远古遗存至今保存尚好,为研究黄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黄帝城附近有黄帝泉、蚩尤三寨、三祖堂、定车台、八卦村、炎帝营、蚩尤泉、桥山、釜山、轩辕湖、温泉行宫、蚩尤城、蚩尤坟等有关三祖文化遗址遗迹23处。
轩辕湖
在轩辕湖以东、黄帝泉以北200米处,原来建有黄帝祠(现不存,改建为“中华三祖堂”),传说与黄帝城同建于黄帝时代。黄帝祠是我国历代帝王将相祭祀怀古的殿堂。秦始皇、东晋司马德宗、清乾隆等,都曾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前往拜谒。著名的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曾挥笔写道:“我瞻涿鹿郡,古来战蚩尤。黄帝立此极,玉帛朝诸侯。”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委派了一个15人代表团到陕西黄陵祭黄帝陵,其祭词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对于具有开国奠基意义的黄帝城来说,情同此理,这个祭词也同样适用。
由海外华人捐资兴建的中华三祖纪念堂,古朴凝重,向人们展示了黄帝、炎帝、蚩尤这三位人文始祖的伟大功绩,体现了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强大凝聚力。中华三祖堂采用唐代建筑风格,堂内塑有黄帝、炎帝、蚩尤大型塑像。并陈列有在涿鹿之野出土的石斧、陶纺轮、石镞等人类早期生产生活用品和战争兵器。墙壁上绘有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合符釜山、定都涿鹿四大历史事件的大型壁画。以黄帝城、黄帝泉、蚩尤寨、蚩尤泉为主要景点的中华三祖文化旅游区,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炎黄子孙来这里寻根祭祖。
“黄帝崩,葬桥山”
桥山,位于今涿鹿城东南20公里处,以山顶有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桥而得名,海拔918米。史称“黄帝崩,葬桥山,”即是指这里,现仍存有黄帝庙遗址。桥山南侧有一大方石,传说是黄帝下棋的棋盘,故当地人称“棋盘石”。
黄帝泉,即古之阪泉,位于黄帝城东0.5公里处。传说黄帝当年常在此泉“濯浴龙体”,故又称“濯龙池”。黄帝泉为自流泉,水自平地涌出,潴而成池,池围97.2米,直径31米,北有一出水口,潺潺流向千年形成的天然河道,足供矾山镇十多个村庄万余民众饮用。据国家水利部门专家测定,黄帝泉水为地下1700米至5000米的深层水,水色清澈,泉涌如注,冬不结冰,夏不生腐,久旱而不竭。水不仅是生命之源,而且人类的文明生活也离不开水。水利学家说,黄帝在涿鹿一带的统一战争,就是由寻找水源开始的。
当我们手掬这水质甜润的黄帝泉水时,会自然想到,涿鹿这一带能够成为始祖文化的诞生地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否与这里丰富的水资源有关呢?
“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
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大约在距今5000多年前,中华大地上随着人口的增加,各个氏族部落之间为了扩大地盘、掠夺财富,连年相互征战、祸害百姓,而当时的统治者神农氏炎帝对此却无能为力。这时,黄帝部族在这场兼并争霸战中迅速崛起,许多诸侯都归顺了黄帝,但炎帝不服。因此,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在一个叫阪泉的地方展开争霸战,经过三次大战,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被迫与黄帝结盟。
此外,还有一个实力更加强大的部落集团——东夷集团。东夷集团的首领叫蚩尤,蚩尤在历史上传说是个骁勇善战的战神。炎帝部落在东迁的过程中与蚩尤部落发生了冲突,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炎帝无力与蚩尤对抗,一路向北逃亡,蚩尤紧追不舍追赶到涿鹿一带,炎帝无奈只得向黄帝求救。于是,黄炎部落联合与蚩尤率领的士卒在涿鹿之野的易水河畔黄帝城周围与蚩尤发生战事数百次,延续时间很长,最后五路合围,将蚩尤主力围困在黄土坡上,因山上缺水七天七夜大 部分黎蛮下山投降,炎黄部落应时攻下黄土坡,生擒蚩尤于山涧,黄帝战胜了蚩尤,并将蚩尤擒杀于冀中之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
黄帝大获全胜后率部到“釜山”宴请各部落首领,并将出征前所颁发的竹符,合符于釜山之巅,以示庆贺和团结,黄帝以天干、地支纪年法,于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为黄帝纪年,并制衣冠、服饰始称帝位,黄帝纪年以釜山合符庆典始,就是现在中国老百姓传统的旧历年。诸侯们拥戴轩辕氏(黄帝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为天子,并尊称他为黄帝。黄帝在涿鹿山脚下建起了都城。
|
炎帝,黄帝,蚩尤壁画及牌位 |
据后土宝卷载:“黄帝上古帝王,华夏始祖,4700年前生于兖州寿丘(今山东曲阜)少典之子,原姓公孙,号有熊氏,迁至姬水之畔轩辕坡始姓姬,号轩辕氏,领华夏氏族转战中原在冀州(河北)后山定居,汇诸侯于釜山之阳,合符于釜山之巅,战蚩尤于涿鹿之野,黄土坡大捷,尽逐黎蛮,遂收涿鹿,领督亢,回守中原……。”
据《易县文物志》稿载:下岳格庄遗址东罗村遗址、孝村遗址、西罗村遗址均为商代遗址,约在公元前1600-1100年间,北邓家林遗址是新时器遗址,约公元前6000-2000年之间,北福地遗址、曲城遗址均为仰昭、新时期和龙山文化,约公元前6000-2300年间。根据古迹年代看,北邓家林、曲城、北福地遗址与黄帝战蚩尤的时间公元前2700年左右较为融洽,但从考古面积看北邓家林遗址只有50多平方米,曲城遗址200多平方米,面积都很小,唯有北福地遗址有10000多平方米,这样看来北福地遗址就是黄帝城遗址。
黄帝城是在易氏部落都城建立起来的,易氏部落遗址,据考古证实,有人类居住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到周武王十三年分封天下800诸侯时,召公奭封北燕,建都于武阳,将易氏部落的人们迁至在武阳城,从此易氏部落遗址才停止使用。
据后土宝卷载:“荒山下,筑新城,亦名涿鹿(此系当今涿州)任由他、炎黄爷,为帝为君”。这说明涿鹿城(涿州)是黄帝给炎帝建的,建好后黄帝又到河南有熊氏部落建都,易水河畔的都城就留给易氏国使用,这就是历史上古称为:“炎帝居河北,黄帝居河南,南北合治,天下太平,四海归炎黄。”
黄帝治国思想延续五帝五十王,到春秋末期的老子,孔子,释氏三圣出现后才真正以文字记述黄帝治国之术。老子道德经五千文,在他出关时说:“我的书不过是记录古人教诲,81章里边没有自己的创造”。孔子教学育人但没有教材,整理古书,言论讲述,就连论语,也是他的学生整理的,他说:“我虽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但我讲的话,皆为古圣先贤的话,没有我自己的语言。”释迦牟尼讲经四十八年,留有浩瀚的经文存世,也都是他的弟子们后来追记的,释迦牟尼说:“我讲经一生都是重复古圣先贤的话,一点我自己的也没有”。三圣所讲的古圣先贤就是指的黄帝,是黄帝论述的再现,到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亦都是对黄帝教诲的评论和研讨。
发现黄帝城
在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的台地上,有一座古城遗址,残存的城墙从城外看仍然有十几米高,城墙上整齐地排列着夯筑城墙时固定夹板的插孔,城墙底部宽约10多米,顶部宽约3米。古城呈正方形,城墙间长宽约500多米,当地人称它为黄帝城。
涿鹿城,相传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的都城。如果这座城真的是黄帝的都城,那么史学界苦苦找寻的华夏文明的根就有了源头。
1997年3月,河北省考古研究所派出考古队对涿鹿古城进行发掘。在古城东北角的墙基下,发现了一个20多厘米厚的浅灰色文化层。在这个灰坑的断面处,他又惊奇地发现了一些仰韶时期的陶片。
仰韶文化,是上个世纪20年代,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期古代人的历史遗迹,距今约为7000年至5000年。依照考古学上的惯例,这处古人类遗址,就以仰韶村命名为仰韶文化。从此以后,凡是发现同类型文化遗迹,都被视为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存。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根据仰韶文化的器形特点、发展脉络和它们所处的年代,认为仰韶文化就是传说中神农氏时期的文化遗存,也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源头。
神农氏时代距今大约一万年到五千年,包括炎帝时代和黄帝时代。那么炎黄时代大致从七千年前开始,到五千年前结束,延续了约两千年。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神农氏时代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母系氏族社会逐渐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这一记载与考古学上的仰韶时期大体相对应。
因此,一些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仰韶文化就是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族创造的文化,他们在东迁的过程中把仰韶文化带到了涿鹿这片大地。
《国语•晋语》记载: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少典的人,娶有侨氏为妻,生下了黄帝和炎帝。黄帝居住在姬水一带,炎帝居住在姜水一带。他们成年以后,有了各自的领地,但是他们却不能同心同德。所以,黄帝建立了姬姓部落,炎帝建立了姜姓部落。由此可见,二者是由同一个族群分化而来的。
专家认为,黄帝和炎帝虽然出自于一个亲属部落,但是从他们离开母系氏族部落,沿着不同路线向东扩张和迁徙,到达阪泉之战时已经很遥远了。而且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神农氏衰落,诸侯之间相互征战,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这种情况下,黄帝作为当时比较强盛的一个部落,起兵征服作乱者。这样一来,炎帝的权威就受到了挑战,因此与黄帝在阪泉展开了较量。黄帝和炎帝虽然在阪泉进行了三次较量,但是,却没有残酷杀戮的记忆,并且通过相争而归于相亲结为同盟,为后来战胜蚩尤,统一各个部落奠定了基础。这恰好说明了他们在血缘和文化传统上有一定的渊源。
东汉末年有一位学者叫文颖,他在《汉书•刑法志》涿鹿之野词条下作注解时说:“涿鹿在上谷郡,今见有阪泉地,黄帝祠。”文颖的这一注解很有价值,他明确指出,当时的上谷郡涿鹿县境内,确有阪泉地和黄帝祠。这个离现在的涿鹿城只有30多公里。
唐朝初期成书的《括地志》,对这一记载则更加明确。阪泉,到了唐朝就叫黄帝泉了。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南五十六里。唐朝时的妫州怀戎县就是今天涿鹿县的保岱乡。泉水出五里到涿鹿东北与涿水汇合,涿鹿古城也在妫州怀戎东南五十里,那里原来是黄帝的都城。
这些记载说明,阪泉和涿鹿是同一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涿鹿县矾山镇。这些历史遗迹,是历史留在大地上的烙印,它们是靠史书记载和当地群众一代代传说、记忆而流传下来的。
上一篇: 三月四月请看贵州百里杜鹃花
下一篇: 又是一度春花烂漫时 自驾车到婺源赏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