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族风俗民情(下)

2009-03-10 12:19:34 作者:阳化杰 来源: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3)土葬:土葬本是藏族原始固有的葬俗,但天葬盛行以后,藏族认为土葬者不能转世而很少使用。这是盛行于东部农业区,尤其是与汉族杂居地区的一种葬式。人死后需尽快洗理着装,在僵硬前用绳索或白布条将尸体捆绑成僧人坐“禅”式,缠以白布,殓入一白布袋,最后置入形似房舍的四方高座式棺内,请僧侣念经超度,殡尸三五日,依卜算之时辰,将棺木抬往茔地墓穴下葬。埋后留有圆形墓冢,有的地方则堆以小白石,以志纪念。但未成年者和暴亡者不能入葬坟茔。

 
 
  (4)水葬:这是一种极为简便的葬式。主要盛行于江河沿岸地区。水葬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整尸抛入江河之中,甘孜雅江扎巴地地区盛行此俗。一般是两人送葬,将尸背至水深急流之处抛入江中,并在入水处熏烧糌粑,葬仪即告结束。雅江日依一带,人死后马上在腰际上砍一刀,然后头脚相叠捆好,放入背兜丢入河中,如甘孜德格龚垭地区的水葬。出殡多在夜晚,葬地选在水势呈海螺纹漩绕的水域。送葬地有一木墩,尸体首先被置于墩上,用斧按关节从上到下肢解,砍一块抛一块,最后连砍斧、尸袋及四周血土一并投入河中。甘孜绒坝岔在水葬时讲究尸的放置,男的卧式置,女的仰面置。而巴塘南区的普垭一带,解肢不能沾铁,只能以加工后的木刀、石斧施行。藏南林区在水葬时,也多半将尸体肢解后抛入洒河。三日后,死者家属前往投尸处及下游巡视,若发现尸体浮于水面,或滞尸河岸,重新置入水中。
 
  (5)火葬:这是一种较理想的葬式。仅次于塔葬的高级葬仪,只限于活佛和大喇嘛,其他死者不得享受此种葬礼。火葬时将遗体捆成坐姿并固定于木架柴堆上,由喇嘛念经超度死者灵魂,同时在柴堆上洒油点火。焚尸完毕,将骨灰带到高山之巅顺砚播撒,或撒在江河之中。新都桥一带礼葬火葬为圣葬,葬式很特别。人死后由几位长者擦洗尸身,把四肢交叉又叠起,五官中塞入酥油,然后用白布将尸体缠裹,死者头部画上“卐”符号,左胸画6个星星、9支弓箭、1条鱼、1个牛头。再把尸体置于堂屋地板上,请喇嘛念3天经。火葬时给死者准备五谷和糖类一起火化。另外还要准备161根小木棍、39个麦面小饼和39个酥油包,用作烧祭神灵和饿鬼。解放后,国家工作人员和一些农业区的藏族群众也多实行这种葬式。火葬的殓尸与土葬相同。出殡之日,将尸体抬到固定的火葬场(有的地区则临时选定),从炉顶置入葬炉,浇油焚尸。三日后,亲属同去收拾骨灰,葬入坟茔,或撒于高山之巅、江河之中。  
 
  (6)复合葬:即先土葬,后火葬,再水葬,历时一年,且祭仪频繁,法事不断。常见于藏东珞瑜地区。藏族幼儿夭亡,一般不举行葬礼,而是把尸体放入陶罐后扔进江河之中,也有的把陶罐长期存放于库房之内。藏区部分边远地区还有石棺葬和岩葬的习俗。
 
  不论采用哪种葬式,出殡后都得请僧人念经,超度亡灵。亲属均带孝服丧,49天内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
青海藏族的节日
 
  藏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藏历新年、六月欢乐节、拉伊会、亮宝会、雪顿节、萨噶达瓦节、汲桑介曼曲、鲁热节、插箭节、祭拉卜孜、祭佛节、望果节、赛马节和塔尔寺四大观经会(又称如来四大经节,在农历正月、四月、五月、九月、)、酥油灯会(灯节)、晒佛节、燃灯节等,有的地区也过端午节和八月中秋节。
 
  (1)藏历新年  是藏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古时候没有藏历,人们认为桃花一开就算一个新年的开始。现在的藏历起源于公元1027年,从此,藏历的第一天固定为藏历年。为了欢渡佳节,人们从旧历年十月初就开始作各种准备工作,如磨炒面,打酥油,炸果子,做新衣,办年货等。农业区藏胞还要扫房整院,粉刷墙壁,张贴年画等。除夕之夜,藏族人家也吃团圆饭。这顿饭须全家人(除非远走在外)都到齐了才能吃。有的地方过年还兴吃面团或煮饺。大年初一,多数藏族人家不相互串门拜年,而是从一大早起来,就换上新衣,洗梳打扮之后,全家坐到一起关门道吉,互致敬意,祝愿吉祥如意。也有的地方的人们,吃过早饭后,怀揣酒瓶,成群结队,走家串户,去给全村人和亲朋好友去拜年。
 
  (2)欢乐节  一般都在农历六月中旬欢度。这时,草原上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气候宜人。藏族牧民身着盛装,带上食品,驮上帐篷到草原上安营扎帐,举行对歌、射箭、赛马、赛牦牛,摔跤、拔河、登山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3)传昭大法会  又称为莫朗钦波节,是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此会是由格鲁派创始人,宗教的改革家宗喀巴于1409年在拉萨发起的一次祈祷大会延续而来的。在这期间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近2万人集中在拉萨大昭寺向释迦牟尼的佛像祈祷,并举行格西学位的考试。西藏与其他地方的佛教信仰者也来次朝佛,放布施。
 
  (4)春播节  又叫播种节、试种节,是给第一次学耕地的小牛套上轭木,试耕土地。每年正月的某一个吉祥日举行。在春播节前三四天,各家要酿造青稞酒并给牲畜准备好装饰品。到春播节那天日出之时,由一个当年属相的妇女和几个老农民,穿上节日盛装,将准备好的茶酒、经幡、香炉带到破土耕地之处祭祀土地神、农业神,然后回村寨。这时,全村的男女老少便穿着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牵着耕畜一起来到准备开耕的那块耕地上。大家欢欢乐乐地分成几摊子,喝茶饮酒。茶酒之后,由几个男人在开耕之处烧香、坚经幡、高唱颂词、祭祀神灵,准备试耕。一般说来,每户带来一对耕牛,由该户主妇向天敬酒三次,在耕牛脑门上抹三道酥油,以示吉祥。新耕的第一犁,由当年属相的妇女撒出吉祥种子,然后开始翻耕。敬神仪式之后,还要举行跑步、角力等娱乐活动。

  (5)沐浴节  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每年藏历7月6日至12日举行,历时7天,又名"沐浴周"。相传,很早以前青藏高原发生了罕见的瘟疫,人畜大量死亡。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派七仙女从玉液池取来七瓶仙水,倒在西藏所有的河流里。当夜,老百姓都在梦中看到一个面黄肌瘦、遍体疮痍的姑娘跳进清澈的河水沐浴后,病态全无,容颜照人。从此,每年夏末初秋,当"噶马吉日"(金星)出现的七天里,城市、农村和牧区的男女老少全家出动,纷纷走向江、湖、河、溪畔、搭起帐篷,围上帏幕,铺上卡垫,在水中嬉戏、游泳。妇女也毫无顾忌地在水中沐浴。中午一家人在外野餐,品尝醇厚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尽情欢度这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6)望果节  是藏族民间预祝丰收的节日,历时1-3天,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望"藏语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圈","望果"即意为"转田垄"。相传在吐蕃时期,农民向苯教教主请示如何才能确保粮食丰收。教主便让农民绕男转圈,由于捧香炉、高举经幡者做向导,接着由教主领路,后随手持青稞穗或麦穗的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此延续至今。望果节时,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或手持青稞穗,或背负经书,打着彩旗,抬着由青稞穗、麦穗扎民的系着洁白哈达的丰收塔,敲锣打鼓,唱着颂歌,绕行于田间地头。之后集会于河坝林间,饮酥油茶、青稞酒,唱歌跳舞预祝丰收吉祥。现在有些地方还举行赛马、射箭、竞技、藏戏表演等。节日一过,紧张的秋收也就开始了。
 
  (7)雪顿节  雪顿节是西藏最大的节日之一,过去佛教信徒们到山上去修行,修行完毕时家里的亲人带着酸奶到山上去迎接他们,在回家的半路上人们吃酸奶、跳舞、唱歌。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因此,雪顿节的意思是"酸奶节"。雪顿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以前,那时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祖师宗喀巴为僧徒制定了一条夏安居制度,即僧徒在夏季只准在室内修习,不许到户外活动。因为夏季是高原上各种生物最活跃的季节,以免无意杀生。这种禁戒要持续到藏历6月底7月初。到开禁的日子,僧徒纷纷出寺下山,除享受世俗百姓施舍的酸奶子佳宴外,还要尽情玩乐。17世纪中叶,清朝皇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据五世达赖的旨意,"雪顿"活动增加了在罗布林卡演出藏戏的内容,并且允许百姓入园看戏。这样,雪顿节便逐渐成为一年一度的群众性节日。由于雪顿节的主要内容逐渐演化为藏戏演出,所以又被称为藏戏节。现在雪顿节期间主要有哲蚌晒佛、藏戏表演和逛林卡等活动。

 

 

 

 
 
青海藏族的禁忌
  历史上,藏民族受到佛家思想的长期熏陶。因此,许多禁忌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甚至是世俗化了佛教教规。例如,青海广大藏区都有神山,在人们心目中,是山神的皈依之地,神圣不可侵犯。因此禁止在神山挖药材、狩猎、砍柴等。果洛、玉树等地有放生神牛之俗,禁止人们驱赶、出卖和宰杀。由于神佛是人们的保护者、救世主,因此农牧业区家家必设神龛,虔诚敬奉,吃饭、饮酒时,总要先敬神佛。禁止用煨桑的火和酥油灯接火烟、燃蜡烛等。在藏族地区,人们睡觉时,脚不能伸向上方,因为那里一般都供有神龛。人们认为世间万物皆由天神轮巡治理,神又分凶神和吉神,于是便有了吉日和凶日之分。当进行一些重大事情,如搬家、盖房、婚娶时,往往事先求神卜算,择取吉日。在人们看来,泉为江河之源。而江河则为龙王辖域。因此,禁忌挖泉引水。否则,将受到龙王的惩罚,或涝或旱。
 
  在旧社会,藏族妇女的地位一直十分低下,因而她们生活中的禁忌则更多。人们认为妇女是不洁之物,煨桑、点灯、集体祭祀等场合一般不让妇女参加,寺院规定妇女只能在一定范围出入。妇女遇见僧侣要躬身屈膝,不能仰视。妇女不能与男人同坐一席,更不能在上方就坐。公共场合,禁止妇女饮酒、吸烟。寡妇不能参加婚嫁仪式。
 
  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牧区家家养有藏狗,用以帮助人们放牧、守夜。人们对狗是十分敬重的,倘若有人打狗,便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侮辱,因而会受到谴责,甚至报复。不能用枪射击秃鹫和老鹰,不能在拴牛套马的地方或羊圈里大小便。进帐篷或家门,忌讳抢门或不让而进。用水时,须用藏家的勺子舀水,并不得反舀反倒。忌用手随意抚摸男子头颅和帽子。忌用印有藏文的纸擦东西、当手纸。“家有家主,灶有灶神”,农牧业区都忌讳用脚踩灶或往灶中扔骨头等。藏族有着尊老爱幼的好风尚,鄙夷歧视、虐待老人的行为。年轻人接受或向长辈递送物品时,一般忌讳单手递接,否则,便认为是不礼貌的。在长辈面前,青年人不能戏闹、高声喧哗、谈情说爱,更不能唱“拉伊”。日常生活中忌讳对着客人咳嗽等。在饮食上,藏族一般不吃奇蹄类、爪类和鳞类动物。藏族家中有人生病或有产妇,一般在大门外或帐篷前堆有柴火堆,或白天把帐篷门帘放下来,禁忌生人进入。主人同意者则可以例外。

 

青海藏族的服饰和发式
 
  现在,除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的青年多着汉装外,青海藏族不分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均穿藏袍。藏袍一般都具有长袖、大襟、宽腰、无兜等特点。根据用料的不同,可分为羔皮藏袍、皮毛藏袍和布料藏袍三种。皮毛藏袍用鞣好的老羊皮缝制,衣边饰以布条。果洛等地的男袍用一掌宽的黑布缝边,再镶缝一寸宽的白布。而女袍则用大红和黑布缝两道边,大襟下摆用同色布块镶成旗角。玉树地区则用黑缎子或布缝边,并镶以氆氇、红布等。羔皮藏袍是走亲访友、节日集会的礼服。一般都配上黑、褐等色的缎面,下摆及大襟等处镶以水獭边、锦缎等。皮制藏袍的衣领大都用羔皮、豹子皮等质地较好的皮子缝制。牧业区地高气寒,因此毛皮藏袍四季皆用。而农业区则一般穿布料藏袍。布料藏袍有单、棉两种,根据气候变化更换。穿着藏袍时,将衣领高高提起,腰间系上腰带,使怀与腰背都形成大行囊。袍内配穿一件黄、白、咖啡等色的衬衫。天气暖和,或参加劳动时,则脱去衣袖,束在腰间,极为方便。
 
  夏天,青海藏族都戴礼帽。礼帽边宽,既可遮日,又能防雨,一物多用。少女、少妇则喜欢在帽沿上插束彩绸花。冬天一般戴羔皮帽和狐皮帽。狐皮帽呈喇叭形圆筒,后开叉,帽沿上翻,皮毛外露。帽顶用各色彩缎做成。果洛地区用大红、黄、绿等色的毛呢做成大小层次分明的圆顶。
 
  藏靴式样不分男女,一般用黑牛皮做靴面。靴腰则用红牛皮或氆氇、石羊皮等缝制。毛毡做靴里,也有用双层布料做靴里的。玉树地区靴腰前有中缝,镶以锦缎,中缝两侧用红黄、绿等色线编织花纹,十分考究。
 
  东部农业区藏族男子不蓄长发。玉树、果洛、黄南等地则有蓄发之俗。发梢续以红、黑红穗子,梳成独辫,盘在头顶,辫穗垂于右子侧。藏族妇女均蓄长发,梳成若干小辫(农业区盛行双辫),辫梢用辫套套住,垂于背后,或压在腰带下。辫套镶有银盾、银碗、琥珀等装饰品。

 

 
 
  青海藏族,尤其是牧业区,不分男女,十分讲究装饰品。男性腰间都佩带精制的藏刀,刀鞘饰以白银、鎏金,刀柄镶有玛瑙等,多为骨柄。此外,随身携带精制的钱包、火镰等。果洛、玉树等地男女都戴手镯及镶有玛瑙的银戒指。妇女戴耳环(也有男性佩戴者)和项链。无论男女,胸前都佩戴精制的银质方形护符,盒内装有经文、佛像等。期望以此避邪消灾,平安幸福。
 
青海藏族的草原盛会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喜爱运动的民族。藏族人民除了平时利用放牧或节假日唱歌跳舞、自乐自娱外,还在每年的夏秋季节,在草原上水草丰美、牲畜膘肥体壮的时候,举行各种欢乐的草原盛会。届时,人们选择地势平衍、水草茂盛、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神山宝地”作为会场,然后合家老少带上帐篷,赶上牛羊、骑上骏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由于受宗教信仰和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藏族人民的草原盛会大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地方特色。会上,人们除了举行种种宗教活动,如祭海、朝山,煨桑,敬佛之外,还要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比赛,象赛马、射击、拔河、登山、摔跤、赛牦牛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海北州门源县和青海湖草原的赛马会,玉树结古草原的歌舞会,果洛大武一带的朝山会,玛多草原的献花会,乐都南山的射箭比赛等。
 
  青海湖草原的赛马会多在夏季举行。这时,青海湖两岸的草原草青花繁,牛羊肥壮,气候宜人。环湖周围的牧民们纷纷汇聚到这里参加声势浩大的赛马会。比赛有精彩的马上骑射,有惊心动魄的马术表演,有情趣盎然的赛走马等。马上骑射就是骑手跃马横枪,一边奔跑,一面射击,看谁马跑得快,枪打得准;马术表演则是骑手们在马背上表演各种复杂惊险的动作,如蹬里藏身、翻身倒地、拾哈达等;赛走马是专门比赛马的竞走速度,看谁的马走得快,走得稳。赛走马很象田径运动员的竞走,看谁的马走得快,走得稳,要求马既要行进速度快,又不能狂奔乱跳,因此,颇为精彩。赛马结束时,人们向优胜者献上哈达、美酒、茯茶等,以示祝贺。获胜的马还要披红挂彩,以示荣耀。
 
  果洛大武等地的朝山会多在每年初夏举行。届时,人们在山上筑一高台,将酥油、糌粑、曲拉、青稞、茶叶、烧酒等堆积在台上,用柏树枝等柴禾点燃,然后由男性牧民乘牛骑马,簇拥着绕山而行,颂祝神佛,祈祷平安。继而举行赛牦牛、赛马等活动。赛牦牛同赛马不大一样。因为牦牛体态笨拙,腰粗背宽,奔走疾速,加之性情凶悍,跑起来忽左忽右,忽东忽西,时而狂奔,时而腾跃,很难驾驭。因此,赛牦牛比赛马更需要高超的骑术和顽强的意志。否则,很容易从牛背上掉下来。谁最先到达终点,谁就是冠军,最后要给予重赏。

 

  玉树结古草原的歌舞盛会,一般在每年7月底或8月初举行。这时,结古草原山青水秀,百花盛开,芳草迷目,风光无限。结古镇和周围的草原牧民一起带着帐篷来到附近的扎西科草滩安营扎帐,赛歌赛舞。玉树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玉树藏族的歌舞旋律激越,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动作豪放,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尤其是玉树特有的舞蹈音乐“卓”和“依”,欢快优美,动听悦耳,令人陶醉。歌舞会设在地势平坦、水草丰美的草地上围成圆圈,边歌边舞。歌舞中有优美动人的袖舞,有风趣别致的对舞,还有欢乐如狂的群舞,气氛异常热闹。歌舞会同时也是赛马会和物资交流会。人们在歌舞之余,赛马、赛牛、整个会场一片欢乐。
 
  乐都县南山的射箭比赛,一般与“花儿会”、物资交流会等同时举行。其中以射箭最为引人。赛前,各地的射箭手们精心用牛角和木杆铁簇羽尾制做拉力大、弹性强而醒目美观的弓箭。赛时,他们跨骏马,着盛装,蹬皮靴,拈弓搭箭,各显身手。万千观众或凝神静气,或欢声雷动,热闹非凡。获胜者则披红戴花,骑高头大马,被亲友簇拥而边饮敬酒,喜上眉梢,春风得意。得胜的小伙子倍受姑娘们的青睐,他们发出的是中的之箭,接受的却是爱神之箭。赛后,又各选歌手以射箭为题材对唱“花儿”,再显高低。人们载歌载舞,直到深夜。
 
青海藏族的藏族腰刀
 
  藏族人喜欢佩带腰刀,腰刀是藏族人民的一种信物。腰刀分长、短、小三种。长刀用来自卫防兽,劈荆斩棘。短刀和小刀除装饰外,还可以用来宰杀牲口,切肉切菜。西藏生产腰刀的地方很多,其中以拉萨、江孜、当雄、丁青、易贡的腰刀最为有名。这些地方生产的腰刀利刃如雪,刀把和刀鞘都有黄铜、白银镶边及各色图案,有的还嵌有宝石、玛瑙等贵重物品。
 
青海藏族的哈达
 
  “哈达”藏语音译,是藏族和部分蒙古族用于礼仪的丝巾。一般为白色,长约五尺。以生丝织造,多产于四川西部。婚礼节庆、迎送馈赠、拜见尊长、觐见活佛、喜讯往来等礼仪中,藏族都有献哈达的习惯。有致敬和祝寿的意义。藏族人民喜爱白色,自古以来,他们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祥,所以哈达一般为白色。此外,藏族还有一种五彩哈达。按佛教教义的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是仙女的飘带,神圣无比,是最珍贵的礼物。五彩是蓝、白、黄、绿、红,分别代表蓝天、白云、大地、江水和空间护法神。
青海藏族的转经筒
 
  转经筒是藏族群众最常见的宗教礼仪之一,也是积功修德的有效途径。经筒有大小几种,大的如巨桶,直径1米左右,高约2米,多安置在寺庙神殿周围的长廊通道上,人们一边行走,一边用手推动旋转;小的经筒则可拿在手里,直径不足10厘米,高仅10厘米,用手摇动。经筒内放有经文,外部刻有六字真言等其他宗教符号。据说转动一次经筒,就等于将经书诵读了一遍,是一种省心省力省时的好办法。藏区还可见到利用水力或风力推动的经筒,更方便了群众的念经心愿。
 
青海藏族的六字真言
 
  藏胞们认为修行悟道的最重要条件就是勤于念经。因此,不仅老年人把来生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念经上,就是中年人、青年人也勤于念经。他们除了张口说话、饮食及睡眠外,无论坐卧立行走无不喃喃念经。在众多经类中,藏胞们念得最多的是常念常新的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
 
  六字真言为藏传佛教名词,据说是佛教秘密莲花部之“根本真言”。它包含佛部心、宝部心、莲花部心及金刚部心等内容。“唵”,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所谓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据说此宝出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名“聚宝”;“叭咪”,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暇;“吽”表示“金刚部心”,祈愿成就的意思,即必须依赖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觉”,成就一切,普渡人生,最后达到成佛的愿望。
 
  藏传佛教把这六字看作经典的根源,主张信徒要循环往复吟诵,才能广积功德,功德圆满,方得解脱。据说,藏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六字真言意译为“啊!愿我功德圆满,与佛融合!”还有的藏学著作认为六字真言最简练而诗意解释是:“好哇!莲花湖的珍宝!”
 
青海藏族的转山
 
  转山是来自不同地方的朝圣者最常采用的方式。据说佛祖释迦牟尼的生肖属马,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转山13圈,且最为灵验,也更能积功德。所以每逢藏历马年,转山的朝圣者最多。在藏历4月15日斋会之日转山,其功德远胜于平日,因为这天是释迦牟尼处胎,成道,涅磐之日。2002年是藏历马年,藏历4月15日是公历0526,这可能是最近很多年这里最热闹的时候了。据说转1圈可以消除罪恶,藏民一般以3圈为起点,转满吉祥的数字13圈则获得转内道的资格。而转够108圈保证立即升仙,完全洗脱你前生后世的罪孽。 

上一篇: 青海藏族风俗民情(上)

下一篇: 侗族走姑娘风俗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