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苗族刺繡文化內涵初探(三)
2009-03-07 15:20:32 作者:sund 来源:摘至博客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条
三、 苗族刺繡的起源與變遷
刺繡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殷商時代“錦”與“繡”就並稱了。苗族刺繡究竟起源於何時,在眾多史記上無從查實也沒定論。不過,從《後漢書?南蠻傳》所載的苗族先民--“三苗”“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來推算,至少在戰國時期就產生了。從湖北馬山楚墓出土的“龍鳳虎紋繡”看其質地、品格、技法、造型與現代苗繡可謂無二致(《苗族服飾》),說明戰國時期的繡技已是很高超精湛了。現代貴州省臺江縣施洞一帶的虎紋、雉紋、滑紋及雷山苗繡中龍紋等與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雲雷紋、水渦紋、龍鳳紋極為相似,這可說明苗繡在商夏時期已具雛形。我國最古的官方史書--《尚書》說,虞舜的衣服曾用繪畫或印染的情形(《苗族服飾》)。從此分析,苗繡也可能出現在商夏之前。
再往前說,苗族先民最初居住在江漢平原。在《中國苗族通史》一書中,作者伍新福提出:“所謂屈家嶺文化即應是三苗集團的文化遺存。”“屈家嶺文化遺存表明,三苗集團的經濟是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生產為主體……家畜飼養業和制陶、紡織等手工業已有相當的發展”。按三苗集團存在的時期算應是傳說中的黃、堯、舜、禹時期了。
繼續往古尋,貴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苗族簡史》上有述,苗族先民進入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大致是距今六千年前。這個時間段應是河姆渡和半坡母系氏族時期,而從史料上不難查到,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種上了水稻,並掌握了種粟、蔬菜和麻的技術,半坡原始居民所製造的陶器上有各種彩繪圖案花紋,還有較高的紡織技能。據說,現今苗繡和蠟染中也有這種“雙鳥拱陽”紋樣與距今六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的“雙鳥朝陽”圖案如出一轍,有人因之斷言河姆渡文化是苗族先民所創造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原始居民們已學會了養蠶和絲織,這在中學歷史課本上就有所述。查查中國古代史地圖冊,無論是河姆渡、半坡,還是大汶口均地處黃河長江中下游,這也是苗族先民居住的地方。
再從苗族民間傳說的角度探究刺繡的起源,“遠古時候穿樹皮,遠古的時候穿竹葉;穿了很長的時期,穿了很多個世紀”這首苗族古歌透視出苗族祖先與人類祖先從遠古社會或傳說時代走來。大概也經歷了舊石器、新石器吧?苗族古歌中的《開天闢地》、《打柱撐天》、《鑄日造月》、《盤古》等歌與漢人的盤古開天、后羿射月的傳說一脈相承。至於,刺繡來源傳說之一是苗族先民為了避獸妖之害,倣照危害人的動物的花紋,在身上刺破皮,涂上硃砂或其他植物原有的色彩。後來,發明了養蠶抽絲紡織作衣,便在衣服上描繪、刺繡花樣。還有一說是,相傳母系氏族社會,男子要嫁到女家去,嫁時家人一方面將自然界的鳥蟲獸精心繪在服裝上,以示漂亮;另一方面是將水牛的犄角綁在出嫁男子的頭髻上以示象牛一樣威猛雄壯,能禦強敵。父系氏族社會以後,苗族先民就在婦女身上沿襲下來。黔東南雷公山上的苗族古歌中有這樣一段:古時有個奶,名叫務榜香,心靈手又巧,織繡更在行。她生九個男,她生七個女。榜香訂規矩,九男把田犁,七女繡花忙。七女七花樣,七種花衣裳,各嫁去一方。正是這嫁去各方的七女,將刺繡帶到不同的地方,才有了如今苗繡的燦爛輝煌。
綜上所述,我認為,苗族的刺繡起源在大汶口文化時期或更早的河姆渡和半坡母系氏族時期。
至於苗族刺繡的變遷,我覺得經歷了求美、實用、刻錄、紋化四個階段。
苗族刺繡的最初目的是求美。傳說母系氏族社會時,“一男子因不能引起姑娘的青睞而苦惱,受求偶錦雞的啟示,便穿上用百鳥彩羽縫製而成的衣裳,敞開金亮的歌喉,終於贏得姑娘的芳心”(楊昌國的《苗族服飾》)。
實用是苗族刺繡第二進程。從蚩尤與炎、黃兩帝涿鹿中原之後,苗族基本上都處於戰爭之中,不難想像,古時的戰爭是刀光見影,穿在身上的衣服破損很大。於是,婦女們就繡制許多繡片縫製在肩上、臂上、衣領、衣袖、衣襬上增強這些部位的磨損。繡片獨立成片可任意撤換,這對於長期進行戰爭苗族氏族來說,無疑大大節約了開支。
刻錄該是苗族刺繡質的變化。任何時期任何民族的戰爭都是殘酷的,婦女穿著男子換下的戰袍,念著陣亡的英雄惦著仍在戰場上的親人,苗族婦女蒙發讓子子孫孫記住這些英雄記住祖先開創未來生活歷程的念頭,於是,苗族婦女用針用線記錄每次戰況,記錄那些在戰場上光榮犧牲的英雄們,記錄曾用過的刀槍劍戟弓駑……進而,苗族婦女們將過去的美好生活曾經擁有的城市受益的長江黃河及被迫遷徙的路線等等繡錄在自己的衣服上。苗族婦女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將苗族的歷史、傳說、思維觀念、宗教意識等等傳承下來。“苗族居然成功地用它生動地記敘了艱辛的族源史、戰爭史、遷徙史……替代文字語言功用,發揮出圖畫文字 文化價值的顯著例證。”(楊昌國的《苗族服飾》)
經歷了求美、實用和刻錄之後,苗族刺繡進入紋化階段,苗族婦女就把刺繡作為作品來製作。一般情況下,姑娘七、八歲甚至更小就隨母親及年長的婦女學習刺繡技能,在開始學習刺繡技藝的同時,也就開始對苗族歷史、社會、宗教、信仰及人生的認知。待十七、八歲出嫁時便將自己配有刺繡的服飾作為一種作品來展示,充分顯示自己追求美、創造美的能力。繡片上除刻錄一輩傳一輩的苗族歷史、神話故事、宗教信仰等等外,還對現實和未來生活進行各自的精心描繪。刺繡時有的有剪紙樣,有的沒有完全是憑自己的想像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繪製。此時的刺繡猶如畫家的繪畫,一片繡片或一件服飾體現製作者的思想、鑒賞水準、製作水準及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不同的個體繡片有不同的製作方式、內涵,使“五色”絲線製作的傳統刺繡內容積澱成一種無形的苗族刺繡文化,飽含深隧的文化內涵,我們認為刺繡中“紋化”即“文化”了。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