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历史及其土家族文化

2009-03-04 16:41:41 作者:56china 来源:摘至博客 浏览次数:0 网友评论 0

 长阳历史文化灿烂,域内民风淳朴,习俗奇特,以歌舞祭奠亡灵的跳丧舞、哭泣庆贺婚嫁的哭嫁歌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独具魅力。长阳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土家文化“三件宝”,被誉为“歌舞之乡”,蜚声海内外。

       在土家习俗中,以婚俗和丧俗闻名中外。

  土家婚俗::一阵阵歌声在土家山寨回荡着。一位姑娘即将出嫁,她以歌当哭,抒发着对父母兄妹的依恋,也控诉着封建礼教的罪恶。“哭嫁”是土家婚礼中的重要一环,从出阁前半个月开始,一直到上轿。接踵而来的是抛香袋、说媒、上头(梳妆)、陪十姊妹、措亲、抛喜蒿、送亲、拜堂、抢床、坐床、喝交杯茶、赶酒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礼节,之后,这场婚礼才算正式结束。

  土家丧俗:

  鄂西土家族盛行“跳丧”。家里死了老年人,在灵柩前一人击大鼓叫歌,众人踏歌起舞,通宵达旦。俗话说“一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听到丧鼓响,脚板就在痒”,“跳丧”颇受土家人的欢迎。

  跳丧据说源于巴人的白虎图腾歌舞,“巴人好歌”,名踏啼白虎事道;也说源于武王伐纠时的“军前舞”,即汉高祖说的“巴渝舞”;还说是庄子鼓盆而歌的延伸。

  跳丧只是土家丧礼之一,还有只唱不跳的“坐丧”,抬重拉纤时的“踩丧”,巫士主持的“跳廪”等。

  民俗活动:“喜极而哭,悲极而舞”(哭嫁和跳丧)、撒叶儿嗬等。“跳丧”又叫“打丧鼓”“跳撒叶儿嗬”,它是鄂西土家族在民间保存最完整、最古朴、可以自成体系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俗话说:“人亡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跳一夜丧鼓陪亡人。”土家人以跳丧这种祭奠形式怀念故人,安慰生者。

  土家饮食文化:土家风味名食有清江鲢鱼,银鱼,土家十碗八扣,腊味香肠,很山贡茶,纯包谷酒等。土家人喜爱吃辣,来到清江土家山寨,不吃上一顿土家地地道道的“十碗八扣”,的确会感到遗憾,只有在重大喜庆时款待贵客时,才采用“十碗八扣”,第一碗是“头子碗”,肉糕垫粉条和黄花,这是采用碗盖的,最后一碗是虾米肉丝汤,其余八碗均先用盖碗在碗内涂上油,将食物、佐料放进,上格子蒸热,然后以大碗扣上送过来,拆去盖碗,其菜形制一样,表面光滑,上菜时也很讲究,每上一盘菜,打大盘子的人高喊一声“大炮手”,—号子的拖腔直到席前,随之鸣炮,响匠吹起欢快的“菜调子”,东道主前来敬酒,客人边吃,边上菜,直到上第十碗、、、、、、最后,大盘子一声“齐”后,响匠便吹起了“下席调”,客人饭就吃完了。客人坐席的席位上下左右,各分大小,十碗菜在桌上陈放也有规矩,或摆“四角板爪”,或摆“三元及第”。除十碗菜外,上下还要配腌菜碟二个,以便为客人解酒解腻。

  附:哭嫁歌

  爹妈哭(一)

  绣花“盖头”头上蒙,哥哥嫂子把亲送。别家忙的金满斗,爹妈忙的一场空,

  脸哭肿来眼哭红。三岁四岁女,聪明多玲俐,爹妈只当心肝气。长得五六春,替娘穿得针,爹妈一见喜欢心。长得十二三,针线也不难,家事替得娘一半。长得十七八,婆家来说话,要接娇女到婆家。娘家发了喜,婆家隔了期,良辰吉日来过礼。婆家过礼来,亮盒二人抬,旗锣轿伞“共金牌”。前头摆猪羊,酒儿满满装,鸡鱼肉鸭都成双。抬盒二人抬,格格都打开,爹妈哥嫂都拢来。到了这时间,听娘开导你,你到婆家要争气。衣要冼得好,鞋要做得高,丈夫穿起四处跑。兄弟妯娌多,总是要笑和,闲言闲语少要说。妯娌莫扯伴,无水挑几担,莫说娇女好躲懒。打起八角床,铺起红罗帐,鸳鸯枕头都放上。制起梳头匣,铜盆冼脸架,鸳鸯茶壶有两把。到了五更头,脚踩升和斗,心肝娇女慢慢走。哥哥背上轿,嫂嫂锁轿门,娇女一去别乡人。到了婆家门,就拦车马绳,拦了车马下轿门。走到堂屋里,就拜天和地,拜成了天地成夫妻。一到房屋里,交杯酒一瓶,对口饭儿吃一生。外头放三铳,杯筷都摆好,拆席安席陪哥嫂。早晨交了亲,哥嫂要回程,眼泪汪汪送出门。

  爹妈哭(二)

  一年一头春,年年有新闻,不觉幺姑娘长成人。成人要出嫁,妈妈嘱咐几句话:一要孝公婆,二要敬丈夫,三要妯娌多和睦。四要心细贤,茶饭要均匀,火烛要小心,炒菜要洁净。五要起得早,堂前把地扫,贵客来到家,装烟又递茶。

  六要学裁剪,免得求人不方便。切莫贪玩多,日后穷了靠哪个。

  哥嫂哭

  长大成人要别离,别娘一去几时归?别娘纵有归来日,能得归来住几时?妹妹去,哥也伤心嫂伤心。门前一道清江水,妹来看娘不怕深。四川下来十八滩,滩滩望见峨嵋妹妹回,爹也喜来妈也欢。

  哭爹妈

  姑娘长得这么大,是个石头也摸玉哒,儿在给你讲礼性,明天姑娘要出嫁。

  哭亲娘

  我的妈呀我的娘,您为女儿办嫁妆,十天赶三场,一月赶九场,大路走成槽,小路跑起毛。鸡子刚开口,娘在路上走;麻雀进了林,娘在半路行;喜鹊落了窝,娘在半路摸;红红绿绿几大宗,凑凑合合办的多。我的妈呀我的娘,韭菜开花九匹叶,我娘怀我十个月,十月怀胎受苦难。十月一满临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嘴巴咬得铁钉断,双脚踩得地皮穿。醒来一看儿的身,是女非男娘狎心。娘的好处千千万,十天半月数不完。

  哭哥嫂

  我的哥呀我的嫂,一个柑子十二瓣,哥嫂妹妹要分散;一根竹子十二节,逢年过节要来接;一个鸡蛋没散黄,你家姊妹日子长;一口水缸三道箍,你我姊妹莫生疏。

  

  长阳土家族的主要节日

  一年之中,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主要有这样一些节日:

  1.春节。长阳一年之中,首先是农历正月的春节。春节隆重的场面是团年和除夕。家家离不了美酒佳肴,庆祝团聚。除夕的夜晚,无论城乡,都兴守岁。农村人家,户户都要在火垄里架起大火,烤的人面红耳赤。火垄里燃烧的大树兜子叫“火主”,是事先在前几个月都准备好了的。

    过年最激动人心的活动,是除夕夜晚十二时紧接新年的“接年”。大多数家庭都准备有充足的鞭炮, 接财神、迎喜神、祭祖先、逐疠疫都在这一时刻进行。

    长阳土家人特别重亲缘,重友谊,春节时期正是联络感情的大好时期。拜年首先是男女依次拜长辈,长辈对晚辈特别是幼辈分别给“压岁钱”,故俗谚有“大人爱种田,伢们爱过年”之说。到那时,人们走亲访友,相互拜贺,俗话又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之说。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人们身穿新衣,亲戚朋友你来我往,相互祝贺新春。正月十五闹元宵。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中来客人盛情款待,元宵节事实上是春节的延续。

    2.汉族节日元宵节,同样是土家人重大的喜庆节日,白天,家家户户剁半边熟猪头祭“门神”;夜晚,村村寨寨,鼓乐齐动,管弦齐奏,成群结队的土家人举着各种形状的灯笼,到各家各户送灯,灯送至哪家,哪家就吉祥,俗称“腊月三十的火旺,正月十五的灯亮”。这天,每家每户都摆满食品,燃香点烛,迎接送灯队伍的到来。这天晚上,还要舞狮子,玩板凳龙,唱小曲,一片热闹景象。同汉族的元宵节一样,长阳土家族的元宵节也以张灯和观灯为主要内容,气氛尤其热烈。因长阳是山区的原因,受到条件的限制,花灯制作的种类并不多。城乡最热闹的游艺活动是舞龙灯、玩狮子和划采莲船等。

    3.清明节。在长阳,清明扫墓是一项重要礼俗活动。清明时节,正值农忙时节,乡人采“雨前茶”,插“清明秧”。遇雪曰“桃花雪”。清明节,农民最希望的是晴天。有“清明要明,谷雨要淋”的农谚。如清明节后是播种佳期,一般是低山清明前十天,高山是清明后十天。

  牛王节或称牛王会是土家人的传统节日,时间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十八。土家人对牛十分尊敬,称牛为牛王、牛王菩萨。传说,土家人有位祖公,曾得牛王救助,俗语有“人是吃的牛的饭”之说,因此,祭祀牛王有着不忘根本的意蕴。到了那天,养牛人家一般都须以猪肉砣和糯米蒸制馔肴,这天耕牛也要受到优厚的待遇,一般都以牛在农事活动中的辛劳来解释人们对牛的情感,这天,家家都把牛栏整修一新,或打扫干净,人们对牛更是恭敬有加,给它歇驾、清洗、喂包谷饭,歇耕一天,并焚香礼拜,祈求牛王保佑。同时,正堂显眼处都要张贴《牛儿经》。

    4.在长阳,端午节的习俗不同一般,过了初五的头端阳以后,还有十五的大端阳和二十五的末端阳。三个端午节中只有头端阳悬艾、挂菖蒲,也盛行端阳节吃粽子。

    5.六月六是土家节日之一,它与汉族的节俗大致相同,但节俗的解释有民族特色。土家族人民过这个节日很隆重。相传这一天,为土王遇难血染战袍之日,家家户户都晒衣裳,以纪念土王遇难。传说元朝派兵镇压当地人,民族英雄覃土王抗击官军,在六月初六这一天不幸战败,血染战袍,威武不屈,终被杀害。从此,每逢六月初六,土家人以晒衣服代替晒战袍,俗称晒龙袍,表示哀悼。这个节俗在土家族地区普遍保留下来,农村有俗语称之为“六月六,龙晒衣”,无论怎么忙,到了六月初六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晒衣服、书画、粮食及柜子,既用于除虫,又用于防霉,土家人认为这一天晒了的东西全年不生霉长虫,到现在,农村还十分盛行

  “晒龙袍”的习俗。同时,不少人家还用日用盆盛水晒热,用于儿童洗浴,据说可免疮疥,这是古人顺其自然而培植起来的一个具有保健性质的节日。土家族还把这天是否有好太阳当作农事吉祥与否的象征。俗话说“六月六日阴,牛草贵如金;六月六日晴,牛草吃不赢。”

    6.七月十五称为月半节或是鬼节。在长阳,土家人由于历史上崇信巫鬼,因此十分注重月半节,有“年小月半大,神鬼也放三日假”的说法。这天出嫁的姑娘大多被接回娘家过节日,长阳农村都有“年要拜,月要接”的说法,并且大多要烧纸钱祭祖,俗称“年小月半大”。

    7.八月十五中秋节,要“摸秋”。夜晚要偷邻里瓜果,还要故意让邻里知道,隔壁邻居家也就借势故意咒骂,据说来年双方都会有好运气。

    8.腊月二十三日夜祭祀灶神,送灶王菩萨上天。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白天家家户户“打阳尘”,房前院后清渣扫尘,中午或是晚上饭前会将蒸熟的整个猪头置于家中香案前或是院中,两个猪鼻孔中插上两根葱,最后由家中年长者或是主事者恭敬地跪拜,祈福消灾。在吃团年饭以前,先用少量的饭盛在碗中,筷子平放在碗上敬默一会儿,然后烧火纸,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纸熄后重新盛钣再才开始食用。从腊月二十到过年前,农村基本上就沉浸在忙年的氛围中,做醪糟、打豆腐、蒸肉糕鱼糕、置办年货等。在土家,腊月二十四日的过小年,是一个仅次于大年的节日。围绕这一节日的重要俗礼便是“祭灶”,以报“火食生养之恩”。

    9.过赶年。土家人一年中要过两个年,即在腊月二十九日(月小二十八日)先过赶年,同样吃团年饭。紧接同汉人一样再过年,又吃团年饭。过赶年的习俗传说不一,一种说法是祖先打仗,为给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乃提前一天团年。一种说法是“年”是一种猛兽,每到年底就出来害人,土家人为躲避年的祸害,于是提前一天,久而成俗。但在长阳,过赶年的习俗已经被汉族过大年的喜庆气氛慢慢淡化了。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新年是民俗大节,土家人新年浓重热烈。土家人年节的特别之处,是他们过“赶年”,即将过年的时间提前一天。过“赶年”的特色是吃大肉,大肉又称过桥肉,有的称为坨子肉。关于过赶年风俗的由来,土家人有多种解释,但都与征战有关。无论是说主动攻击敌人,还是防止敌人突袭,都说明土家人生活在一种难以安居的艰苦环境中,即使在年节这样的日子里,他们也处于一种紧张的生活状态。赶年的习俗及传说,保留了土家人的历史传统。大块肉和杂拌式的合菜既是祭祖的食品,也是过赶年的节令美味。人们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吃这样一种食品,听祖先征战的传说,无疑能够唤起人们对先祖生活的回忆。土家人一般也过大年,他们称为过两次年,从节俗形态看,赶年是土家人原始的年节,大年是对汉族岁时文化的接纳。至于民间传说中,土家人因为战争提前过年的说法,是在汉族年节观念的影响下,结合了当时的生存环境对旧有习俗的重新解释。

 

    长阳土家族传统的节俗之所以传承久远,是因为这些节俗充分地反映着土家族的历史与存在,体现着本民族的心理与精神,具有自身的内涵和多方面的功能。

    (一)反映民族历史,具有较强的民族凝聚功能。节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相沿积久而形成。从土家族“过赶年”、“六月六节”、“牛王节”等节日的内容和传统可以看出,土家族的一些重大节日,多与该民族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有关,特别与土家族先民的骁勇善战、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密切相关。这些节俗生动地启示着古代土家族人民英勇反抗汉族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和坚决抵御外国侵略者的光辉历史。这些节俗成为土家族的“族徽”。居住在湘鄂川黔边境的土家族是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民族。历史也正如此:先秦时就有土家族先民巴人的反秦斗争;西汉直至明代土家族在反抗外来压迫中均有所作为,史载不绝。特别是“赶年节”中反映的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抗击倭寇的丰功伟绩,名垂青史。因此可以说一部土家族古代史就是土家族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和反抗侵略斗争的历史。这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事实通过土家族节日民俗以生动的传说、丰富的内容、通俗的语言流传下来,对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增强了联系交流,具有人际调节功能。重人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同样也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一大特点。这种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文化传播作用而使许多民族节日文化也具有这一特点,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人际调节功能。拜年习俗,尤其是亲朋好友之间,礼尚往来,互为祝贺。人们即使平素有些隔阂,也因节日的喜庆气氛而冲淡,以至言归于好。以春节期间的活动为例,反映出土家族最重视这个节俗,主要是人际交流和相互调节的最好时机。“团年”,全家老少团聚在一起,围着火炉,守岁通宵,表示团结兴旺,“团年”之前,先用饭食、灯烛举行祭祖仪式,表示后人继承传统不忘祖先。大年初一清晨鸣鞭放炮,这天走人家或是至亲好友,十分讲究。土家人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多是几家几户住一个山头或村寨,这种散居和崎岖的山路使他们平时不易聚集在一起,加上土地面积广阔,每户都有许多山地开垦,平时都忙于各自的农活,在节日活动中他们彼此谈过去、道未来,相互询问对方的生产、生活情况,叙说自己的打算和想法。人们还利用节日交流的机会,在喜庆的气氛中拜望族友,人际间关系好的更进一步加深,有的还通过这种消闲的形式尽释前嫌,使群体意识得到调节和强化。

    (三)民族文化在节俗活动中得以系统全面地体现,具有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以及很强的娱乐功能。土家族节日文化中,有许多娱乐活动穿插在里面,如“女儿会”中,人们载歌载舞,男女青年对歌猜谜,便有很强的娱乐性。“闹元宵”、“迎春”、“社日”等节日中,也要表演许多歌舞。通过这些活动,形成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文化氛围,人们获得了许多快乐感、欢悦感。这在传统的社会中,在文化娱乐设施缺乏的当时,无疑是活跃人们身心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土家节日文化的娱乐功能便寓于其中。不少节日,是与土家人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的,其本身就包含了许多知识。一方面有农业生产知识。如“迎春”活动中,有送“春牛”的内容,其中“春牛”图上印有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什么时节,从事什么生产,上面列举得十分清楚,农业生产知识很丰富;“闹元宵”时,有“烧了门钱纸,爷崽扒猪屎”的说法,意思是说,元宵以后,是开始积肥、从事生产的时候了,大家不要忘了春耕。另一方面是民族知识和文化知识。许多节日活动中,都有老人编唱本民族历史传说,讲述本民族故事,表演本民族舞蹈的内容,如摆手舞活动中,要叙述祖先迁徙的历史以及创业的经过。这些众多的知识通过节日活动这一独特的传播方式,传递给土家人,从而使人们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这在学校教育不发达的当时,对于提高土家民族的素质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土家族节俗还从一些侧面反映出民族风俗的演变与土家族爱情婚姻有关的节俗。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土家族爱情婚姻习俗发展变化的概貌,在历史上土家族婚姻习俗也曾几度变革。据历史记载,直至解放前,在湘鄂川黔边界土家族的一些较偏僻的村寨,尽管封建婚姻盛行很久,但原始的男女自主婚配,通过节日风俗大量保存下来,于是,跳“摆手舞”时,也就有了青年男女唱歌跳舞相爱定情的,也就有了专以反映妇女爱情自由的“女儿节”。这些节日习俗也就显示出土家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上在远古就曾具有过原始性质的平等地位和自由权利,有过以女性为中心的婚姻制度。同时从这些节日风俗中可以寻觅出土家族原始婚姻的遗迹。

  土家饮食(田昌令作)

  (一)金包银·夹米饭

  碓舂大米粲如银,苞谷磨来面似金。青蔑花箍杉木甑,做成熟饭莫能分。

    注:农妇将大米煮半熟,拌以苞谷粉,用木甑蒸熟,做成苞谷粉夹米饭。其色鲜亮,黄里透白;其味可口,松软清香。美其名曰:金包银。过去是农人改善生活的上品,现时为补食粗粮的佳肴。

  (二)炕洋芋

  刮皮洋芋煮均匀,文火慢煎翻复勤。漆籽油香酥爽口,巴乡以外哪乡寻?

  注:洋芋又称土豆,曾是山里人的主粮之一。炕洋芋是其多种做法、吃法之一种,原本为变换口味,便易下咽,现成为一道颇具特色的风味小吃。用猪油、菜油煎均可,尤以漆树籽油为最佳。

  (三)烤红苕

  向日沙坡出好苕,心红皮嫩带泥烧。甜瓤可口香飘远,街市推炉最俏销。

  (四)烧嫩包谷

  脱尽绿衣现嫩黄,裸身就火漫飘香。提炉村妇街头卖,游客市民争品尝。

  (五)腊 肉

  屠宰年猪九九天,松枝柏叶燃香烟。夜熏日烤凝山味,腊肉味超鲜肉鲜。

    注:冬至以后的九个“九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也是乡间农家宰猪熏肉的季节。按部位将猪肉分割成头、蹄、朝头、甲方、软欠、二板坐、坐墩子等十多块,用盐腌制一至两日,再烟熏一月左右,便制成烟熏腊肉。

  (六)腊香肠

  刮洗肠衣半透光,挑肥选瘦味调香。精心填塞还熏烤,寄远乡情分外长。

  (七)豆瓣酱

  走遍清江皆作坊,豆瓣调成五味长,历经日月成佳色,瓮里藏娇暗溢香。

    注:清江沿岸的豆瓣酱,是经自然发酵、高温晒制而成。尤以资丘一带晒制的豆瓣酱味道最美。儿时,上中学须路过资丘。每到夏季,沿途香味扑鼻,惹人满口生津。近年,有人办厂成批生产。虽非原汁原味,也有食客喜爱。有女携酱远嫁加拿大,酱如其人,颇受老外欢迎。

  (八)鮓广椒

  红椒玉粉细纠缠,桐叶泥封扑水罈。扑鼻浓香津满口,四时鲜美辣兼酸。

  注:鄂西山民称辣椒为广椒,也许是当年引自桂、粤之故。将红辣椒切碎,拌以玉米面,用扑水罈腌制数日乃至数月,做成鮓广椒。其色红黄相间,其味辣里透酸,奉为四季菜肴。

  (九)五香豆豉

  清蒸大豆粒粒黄,荆叶助酶配五香。

  红椒粉拌青椒炒,菜未出锅客欲尝。

    注:五香豆豉须春末夏初酿制。发酵时用黄荆柯叶子铺垫和覆盖,以助其香;配花椒、葫椒、桂皮、桔皮、茴香、藿香、生姜、大蒜,以全其香;发酵后裹辣椒粉,以增其味;晒干,以定其形。久存其味不变,其香不衰。

  (十)豆酱粑

  豆浆滤尽莫丢渣,烟火熏成豆酱粑。酌水添盐煮青菜,一家香味过三家。

    注:将豆腐渣烟熏发酵,拌以苞谷面,晒干,制成豆酱粑。香浓可口,久存不变。用以煮菜,可少放油或不放油,味道极佳,最能下饭。

  (十一)葛 粉

  棒捶水洗葛根粉,细若疑无灿若银。冷热饮食皆可口,包装精美好贻人。

  注:清江两岸遍山生葛,其叶可作猪饲料,荒年人可充饥;其藤可用以捆扎和编织;其根富含淀粉,可食用且有药用价值。旧时,取葛根用木棒头将其砸碎,再浸泡、过滤、沉淀、晒干,称之为“打葛”。葛粉被视为上等代食品。后有人在桃山办工厂,用机械批量生产。葛粉被誉为保健食品,经过精细包装多用作礼品和旅游纪念品。

  (十二)扣 席

  十盘八扣土家筵,支客铺排行座间。唢呐声声吹菜调,客人未饮醉成仙。

    注:土家族宴席,桌摆“八仙”,菜出十碗,大盘上菜,唢呐伴奏,鞭炮上席、下席;过红事(喜事)有支客师请客入席。十碗菜中,除第一碗和第十碗外,八碗反扣成形,故称为“扣席”。上菜时,唢呐吹菜,每碗一调,各不相同,气氛甚是热烈;十碗菜的次序、摆布、移动颇有讲究,非内行所不能。

  (十三)懒豆腐

  椒木擂钵磨豆浆,青青瓜叶入鲜汤。侬家新煮合渣好,送与邻家阿弟尝。

    注:将大豆浸泡、磨细,带渣煮熟,再放入切碎的南瓜叶或其他菜叶,制成懒豆腐,又叫“合渣”。是土家族的家常菜,常年食用。过去,土家族人以“(苞谷)面饭懒豆腐,草鞋家机布”为基本生活标准。

  (十四)魔芋豆腐

  石磨魔芋变糊浆,巧手厨娘施妙方。碱水煮来清水泡,天然美味更益康。

  (十五)大格蒸肉

  独居席面大蒸笼,罗卜南瓜伴肉充。乡宰年猪宴邻菜,荣登宾馆雅厅中。

    注:乡下杀年猪时,将鲜猪肉、老南瓜、罗卜等拌以玉米面,用大蒸笼蒸熟后,抬上餐桌,招待乡邻,谓之“抬格子”。今有宾馆效仿,称之为“土家族第一大菜”。

  (十六)包谷酒

  酝酿山泉煮烧酒,槽坊处处立村头。邀客举杯休怪菜,合渣下酒也消愁。

    注:农谚:“怪酒不怪菜”,为农家劝客饮酒常言。

  (十七)罐罐茶

  铜壶煮水慢添柴,瓦罐烤茶等水开。数客理杯依次到,凤凰点头再三来。

  注:用于烧水的青铜吊壶,称为“炊壶”,为长阳西部农家必备之物。客至,边烧开水,边用瓦罐炕茶叶。冲泡出汁后,均匀分酌各杯之中,掺水后亦然,以两至三道为宜。先敬来客,再与家人,长者优先。

上一篇: 满族风情

下一篇: 南国边关风情

已有0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