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苗族跳花节,也称跳花坡、赶花山等,是大方县苗族人民的一个重要传统群众文化活动节日,县内各地举办的时间、地点不一致,从农历正月初一到七月十三,有二三十处“跳花”。尽管时间地点不同,表演方式却大同小异。牛场花坡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由当地名士傅跃庭先生所创,并定于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为跳花节,每年这天,成千上万的各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花坡,参加一年一度的跳花节盛会。自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每到农历正月二十六这天,相邻几个县的苗族同胞都自发相约这里,欢庆自己的美好节日。这一传统节日近年来受到政府的极大重视,政府不但为苗族同胞提供了各种活动条件和治安保障,还组织了各种文艺活动丰富节日内容。
一个英国人的15年苗族情结
——大方苗族跳花节 中英友谊添佳话
本报记者 刘全跃 杨胜渊
跳花节引来英国人
2月20日,一年一度的牛场苗族跳花节,除了和往年一样由乡党委、政府主办、县民委和县旅游局协办以外,特别由贵州华屹房地产有限公司大方分公司承办,显得与过去有所不同,格外隆重。上午8时左右,来自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和其他民族的游客,已陆续地赶到牛场乡牛场小学的操场。中午12时,进入学校大门的通道已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舞台上面,背景布正上方的 “牛场乡2009年苗族跳花节”几个大字特别醒目;舞台下面,大方县旅游局局长赵志邦、县民宗局副局长刘刚等身后及周围的操场上观众拥挤不堪。舞台对面与两侧的山坡上站满了观众,来自大方、纳雍、黔西、织金等地的近3万余名各族同胞聚集在一起,可谓人山人海。
下午14时,跳花节文艺演出由大方县奢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县奢香艺术团负责人周丽莎主持。当大方县苗学会会长、原县大副主任杨官文宣布苗族跳花节开幕时,场内场外、坡上坡下立即发出了长时间的欢呼声。
在牛场乡党委书记肖道文致欢迎词、乡长杨兴德作乡情介绍之后,奢香艺术团的第一个节目,拉开了跳花节文艺演出的序幕。紧接着,毕节艺术团苗族演员的三人小合唱、乡政府人员的相声、奢香艺术团表演的小品以及其他的民族舞蹈不时地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正在此时,很多观众的目光突然地转向从学校大门口,注视走进来的一位身背旅行包、长着褐色头发和罗腮胡的外国游客。他就是来自英国古堡之都威尔斯的瑞卡德先生。
瑞卡德(Richard)今年40岁,毕业于威尔斯大学,为计算机硕士。他在今年春节前再次来到中国,于2月18日到达贵阳。19日下午,他下榻于和泰大酒店,县公安局国安大队立即热情地为他作了登记。第二天早上,瑞卡德到县旅游局打听后,便独自到车站乘班车赶到了牛场乡。乡党委、政府对瑞卡德前来参加跳花节十分重视,派专人在会场全程陪同他。
苗族跳花,其他兄弟民族前来祝贺,花场内外还增添了商贸文化活动,跳花坡已成为体现民族团结和开展经贸活动的民间场所。瑞卡德先到舞台后台或拍照或摄像之后,一会儿出现在舞台对面的小山坡上,又一会儿站在摆满小吃或玩具的小摊旁边,他对那些苗家的漂亮服饰特别感兴趣,拍下了一张张照片。
而在那个小山坡上,进行的是正宗原生态的苗族跳花坡,来自大方、纳雍、黔西、织金等地的上万名苗族同胞齐聚这个山上。漂亮的苗族小姑娘、热情的苗家小伙子、精美的服饰、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深深地吸引着瑞卡德。
洋硕士幸遇杨会长
文艺演出结束两个多小时后,操场上大部分观众才渐渐地离开。
瑞卡德专注地拍摄,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身在异国他乡。直到值勤人员提醒,瑞卡德才乘坐乡政府的轿车从花坡上回到乡政府驻地。
在乡政府食堂,瑞卡德急切地向几位政府工作人员了解牛场乡苗族情况。杨官文会长见此情形,便热情地向瑞卡德简要介绍苗族风情、服饰特点。随后,杨兴德乡长安排瑞卡德和其他来宾一起就餐,大家十分热情地款待这位牛场跳花节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外国朋友。
晚饭后,包括一直陪同瑞卡德的那位值勤人员,所有的人都不知道瑞卡德怎样来到牛场乡,又要如何离开这里。
看到县里来观看跳花的嘉宾都一一地回返,瑞卡德不知所措地坐在火炉子旁边,露出一脸的茫然。杨官文对这一切看在眼里,想到牛场乡没有宾馆之类的招待条件,便请瑞卡德乘坐他的车一起回县城。
路途中,杨官文关心地问候瑞卡德。一位随车同行的毕节艺术团苗族女演员,担当起半个翻译。瑞卡德的情绪很快地轻松起来,他愉快地说许多年以前,他就听说牛场乡每年都举办跳花节。
通过交谈了解,瑞卡德非常崇拜二十世纪初到贵州威宁县苗族山寨石门坎的英国传教士坡拉德。坡拉德在那里创办了乌蒙山区第一所苗民小学、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和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
也许是坡拉德的精神一直影响着瑞卡德,瑞卡德因此对贵州苗族情有独钟。1994年8月,瑞卡德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吉林大学任外教,1995年12月到深圳某中学教英文。1996年春天,瑞卡德来到贵州凯里,对那里的苗族风情、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他又慕名来到大方、毕节、威宁对苗族的歌舞、服饰进行考察,和黔西北苗族结下了不解之缘。同年夏天,瑞卡德回到英国后,结识了名叫才云中国留学生。从此,瑞卡德向才云学习汉语,学说中国话。于是,瑞卡德和这位沈阳姑娘结婚后,常年来往于威尔斯与沈阳两地之间。而喜欢旅游和爱好摄影的瑞卡德,没有忘记到贵州苗寨来。六盘水、三都、清镇、丹寨、安顺、镇远、从江等地的苗族村寨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县城的和泰大酒店客房,瑞卡德打开他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里面储存了大量的贵州苗族照片和苗族歌曲。瑞卡德告诉杨官文,他的中文名字叫李春晖,他的中国太太才云,现在威尔斯一家公司做会计,她很支持他。他每次考察回英国后,都要向家人和朋友介绍贵州的苗族。
瑞卡德说,他到过贵州许多次,却没有看过黄果树看瀑布,也没有钻过织金洞,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苗族村寨度过。
瑞卡德的考察虽然是个人活动,但他多年以来深入贵州苗族地区考察、让英国人民加深对中国人民以及贵州苗族的了解,杨官文对此表示赞赏。
2月21日中午,大方县委统战部部长陈祖军得知瑞卡德的情况后十分重视,指示各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安排。县民宗局副局长杨玉盛很快到场问候,杨官文正式代表县苗学会以民间团体的名义接待瑞卡德。按照陈祖军部长的安排,由杨官文会长亲自陪同瑞卡德到兴隆苗族乡和竹园彝族苗族乡考察。
“娘家人”感动洋女婿
兴隆乡是全县唯一的苗族乡,距离县城约50公里。近5年来,乡党委和政府把630多万的扶贫资金,以一半倾斜安排在民族村寨,加快了使全乡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月22日,兴隆乡长杨飞鹏代表在外开会的乡党委书记杨诚欢迎瑞卡德的到来,并由他带领大家来到了菱角村,这个村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状况良好。
英国有世界上最美的乡村,就像电影《简爱》、《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呼啸山庄》镜头里的英伦乡村风景画。走在菱角村水泥硬化了的寨中小道上,瑞卡德拍下了传统木板房和现代水泥平房错落在树丛之中的景观,一会儿说:“这里的风景很好” ,一会儿又说:“那边的山很美”。
在整洁的苗家院子里,当两名苗族姑娘同时唱歌敬酒时, 瑞卡德有些不知所措地喝下了两碗“水花酒”;在苗家丰盛的餐桌上,在受到 “六寨苗”最高的待客礼遇时,瑞卡德十分感激地接过装着鸡头和鸡腿的大土碗。
瑞卡德在兴隆乡拍摄了许多苗族姑娘的服装服饰,并到苗寨里给老人和孩子照相。他说这些照片很珍贵,英国的朋友们很喜欢。
竹园乡是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距离县城约18公里。该乡的“海马宫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即成为贡品而闻名。
2月23日事情,在竹园乡尖山村委会,瑞卡德受到了村支书和村主任的热情接待。
在苗族家中,瑞卡德了解到苗族(白苗)服饰特点和风俗习惯等,他对苗家手工缝制的服装、服饰赞口不绝。
在苗寨房屋前,瑞卡德为苗家的小伙子、苗族小姑娘拍照、摄像。
考察结束后已过中午时分,竹园乡党委书记孔令文、乡长王华在乡政府盛情款待了瑞卡德。
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李先生”,王华乡长风趣地称他为“英国的朋友,中国的女婿”。
回想起这次来看跳花节的经过时,瑞卡德百感交激。他说,这一次短暂的4天考察,是他一次难忘的经历。瑞卡德说,他有两个问题没想到:一是他以往来贵州苗乡考察都是自费,但没想到在大方受到了当地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热情款待;二是他过去的考察都是自己活动,没想到已年过六旬的县苗学会杨官文会长一直陪同他考察到结束;三是他在苗家做客,没想到有回家一样的温暖。
2月24日上午9时,坡拉德离开大方时十分激动,他握住县苗学会副会长陶正麟先生的手,久久地不愿松开。
英国人的苗族情结
100多年以前,坡拉德把基督教文化带入贫穷落后的石门坎苗寨;如今,瑞卡德将已经进步和文明的中国苗族文化传至英国及世界。这是他们不同时代的中国缘,也是他们相同愿望的苗族情结。
为纪念瑞卡德的这次考察,记者欣然赋诗:“二月初春桃花开,百里苗山贵客来;跳花节上有奇遇,苗族家中尽开颜;芦笙歌舞半坡起,夜半举杯窗台前;大洋彼岸诉千结,中英友谊传万代。”
[相关链接] 在105年前(1904年),英国传教士坡拉德(S.poloart,汉名“柏格理”),于1905年在贵州威宁县石门坎向彝族土目求得土地建立教堂。当时石门坎的文化经济状态极其落后,基本无人识字,数数能数上一百的都无几人,赶集时如无这种人在场就无法交易。苗族的社会地位更为低下,倍受欺凌,传教士却乐于为苗族讨公道,因此成为苗族信赖的人。柏格里及继任传教士带领苗族信徒义务投工、投劳、捐物,先后在此建立了教堂、小学、中学、孤儿院、麻风村、药房、垦殖事业部、供水等设施。柏格理生活清苦,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和当地人保持一致。苗族人遇到难题,都希望柏格理来解决。柏格里实际上成了当地苗族的“圣人”。1915年,柏格里因伤寒病逝,长眠在乌蒙山的青山绿水之间。柏格里留给石门坎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至今那里的人们还捧着先生编写的老苗文《圣经》诵读,柏格里《在未知的中国》一书让世界了解了石门坎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胡锦涛总书记任贵州省委书记时,曾号召贵州省的干部要学习柏格里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国人大都知道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贡献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甘于清贫、一生奋斗,深深影响了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偏远地区经济、文化和思想的英格里。
上一篇: 土族、藏族:六月时节,祈年的方式惊心动魄
下一篇: 云南佤族“摸你黑”狂欢节 牛血“洗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