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歌,侗语称为“嘎背八”(al biic bac),因用侗族琵琶伴奏得名,地位仅次于侗族大歌。弹唱琵琶歌通常有两种场合:一种是青年男女在“月堂”行歌坐夜时弹唱,故又称为“坐夜歌”,内容都是比较短小的抒情歌,一般用中、小琵琶演唱;另一种是歌师或歌手在鼓楼或喜庆人家当众弹唱,内容主要是叙事、喻世等长歌,一般用大型琵琶伴奏,格调低沉,称为“琵琶叙事歌”。
行歌坐月,又叫行歌坐夜,是侗族青年男女一种传统的婚恋习俗。每当夜幕降临,姑娘们三五成群地聚在姑娘头的月堂纺纱织布,后生们则弹着琵琶、拉着果吉到月堂去找姑娘们对歌,谈情说爱,习惯上把后生们这种活动称为“串月堂”,而这种歌就叫“坐夜琵琶歌”。
贵州榕江县寨蒿晚寨侗族琵琶歌是当地民众喜爱的民间歌谣。它主要是以民乐琵琶伴奏,自弹自唱的形式出现。
第一次听到那如天籁般的音乐,是在湘黔边界上一个小镇,洪州。2004年12月4日,我参加一个徒步行动“助学长征”。黎平县洪州镇是我们的起点。洪州及周边大山里是侗族聚居地,早就听说那地方的姑娘擅长唱歌,但从未得尝耳福。
那天清晨,冬日暖阳刚刚升起,晒得我舒服死了。我们起步的地方,是洪州中学。我们整装完毕后,一阵优雅的歌声从送行的人群里升了起来。我循声望去,一群小伙子弹着琵琶,一群侗家姑娘手拉手站在人群中,他们甩着手,踩着欢快的舞步,满脸欢笑,正在唱着那送行的歌。
天籁!
这就是侗族琵琶歌!
侗族是一个崇尚歌舞的民族。他们“以歌养心,以饭养身,以酒养神”,以豪爽旷达的心态对待世间万物,秉承着自耕自织自足自乐的人生理念,总是予人别一种印象。
侗族琵琶歌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带,尤以黎平、榕江最是有名。其中,又以榕江三宝和晚寨侗族琵琶歌久负盛名。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完全靠言传身教一代代把祖先创造的歌谣和琵琶演唱艺术传承下来,的确是不容易的。琵琶歌是侗家人生活的乐章,也是他们灵魂和精神的补剂。他们对人生、理想、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从他们行云流水般的琵琶歌韵中体悟得到,那种舒缓、细腻、婉转、缠绵、如泣如诉的调子,宛如一颗心在向你娓娓叙述,隐若几分浪漫。
流行在三宝侗族地区的琵琶歌称为三宝侗族琵琶歌,流行在晚寨一带侗族村寨的琵琶歌称为晚寨琵琶歌,由于演唱风格迥异,其影响亦有别。三宝侗族琵琶歌不仅是青年男女行歌坐月(谈情说爱)的主要内容,也是婚姻喜庆、迎宾接客、社会活动中表达美好愿望的独特音乐。
在这里,黄昏降临之后,三三两两的侗族青年男女便走出家门,集中到一位姑娘家行歌坐月。演唱时,男子用琵琶、牛腿琴伴奏,曲调欢快流畅,如清泉泻苔石,嗓音跳跃,平仄分明,在真声中杂以轻柔小嗓或假嗓为衬音,别有一种韵味。女子则一边纺纱、织布、纳鞋垫,一边以假嗓抒发心中的爱情、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寨老介绍,三宝侗族琵琶歌从前无论男女都是以假嗓来演唱的,后来才逐渐演变为男子用真嗓,女子用假嗓。
三宝侗族琵琶歌历史悠久,在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黎平府·风俗》中,就有“侗人暇则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以为乐”的记载;清人李宗昉在《黔记》中提及的“车寨苗(侗),在古州,男弦女歌,最清美”,其中的“男弦”即弹奏琵琶歌。
晚寨侗族琵琶歌堪称侗族音乐中的精品,三百多年来,由于歌者的口传心授,得以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演唱不衰。他们自弹自唱,边唱边叙,曲调柔舒婉约,琶音不疾不缓,像江南细雨,悠悠地渗入听者的心灵,在贵州省榕江、黎平、从江三县及毗邻地区久负盛名。
侗族琵琶歌是民族文化精品,不仅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还多次登上“大雅之堂”。1959年,晚寨8名琵琶歌手曾被邀请到北京中南海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三宝琵琶歌参加贵州省文艺汇演,被录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
2004年春天,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西部民歌大赛上,三宝侗族琵琶歌一举夺得银奖。为了更好地传承侗族琵琶歌这一民族文化,近20年来,榕江县还把侗族琵琶歌引进了课堂。侗族琵琶歌现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世人关注。
上一篇: 天籁之音——彝族“海菜腔”
下一篇: 听!城里飘起原汁原味木洞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