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服装的文化特征: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质资料,由于它不可缺少的实用价值和日益增长的欣赏价值,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一般都把风格不同的民族服饰看做是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甚至当做是某种意义上的“族徽”。
服饰反映民族生活方式
生活在高寒地区的藏族同胞,气候变化要求其早穿皮袄午穿纱。但是劳动环境和物质条件又不允许其一日三换装,于是绝大多数劳动群众便一年四季身穿皮袍。为干活方便,可以脱下右袖或袒露上身,把皮袍系在腰间;天热时毛皮朝外穿,天冷时毛皮朝里穿;袍子很长很宽,躺下休息或睡眠时铺的盖的全都有了。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牧民,多穿长简靴,它一方面可以防寒,另一方面又可以防止骑马奔驰时磨坏小腿肚;有些靴子里面很宽松,骑者一旦从马上摔下来靴子被马镫夹住,脚很容易从靴里脱出,免得奔马把人拖伤。
岷江上游的羌族“逐山岭而居”,日常劳动运输多靠人背东西,加之山区气候多变,所以在麻布长衫外另套一件较长的羊皮背心,毛皮朝里一般不缝面,不是为了装饰而是劳作需要。鄂伦春族的狍头帽子,其形象与狍头别无二致,很容易使林中野兽上当。猎人们冬季戴的皮手套无指,但在手掌下前方有开口,既保温又便于持猎枪扣动扳机,与他们的狩猎生活密切相关。能用鱼皮缝制衣服的,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只有赫哲族,这与他们的渔业经济有关,也与他们在旧时代深受剥削压迫的生活境遇相联系。藏族、蒙古族佩直柄小刀与牧民以肉食为主分不开;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佩带长刀或砍刀,与其在山林荆棘中开道和防野兽毒蛇相关。南方妇女的裙子凡是比较短的或衣料轻薄的,基本上是由于气候较热,也与从事水田稻耕有关,既便于下田劳动又容易晒晾干。
服饰具有民族史料价值
我国在建国前夕,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而从各民族现代服饰中就能看出服饰发展历史的大致轨迹。披兽皮、羊皮,是早期人类的普遍装束。我国西南地区的珞巴、彝、纳西、普米、羌等民族的服饰中,仍保留有此种款式。珞巴族猎手都要披张黄羊皮;滇西彝族的黑羊皮褂像长披肩,羊皮的头尾及四肢全都不裁剪而且不钉钮扣;四川凉山和贵州乌蒙山区的彝族男女皆披披毡和“察尔瓦”(毛织,下沿带穗饰),蹲下来就可以围护全身。南方某些少数民族妇女以一片裙布围腰成筒裙的着装方式,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装束。
套头衫是披肩衣的进一步发展。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永昌郡(今云南保山一带)太守郑纯每年要哀牢人送两领贯头衣给他。由此可见当时已有贯头衣,而且在哀牢人中可能要算较具特色的好衣服,否则不会进献给地方长官。当代贯头衣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的彝、苗、瑶、藏等民族中。云南昆明市地区和曲靖地区的彝族女盛装贯头衣,是在长2米宽1米衣料的上端三分之一处开一方形领口,领口周围刺绣精美图案,穿时套在脖子上,前短后长自肩披下。
广西那坡的彝族蜡染女装贯头衣,除开领口外还要缝合腋下而且有衣袖,周身花底上绣日月星辰等图案。贵州荔波的苗族女装贯头衣无袖前后饰花;安顺和贵阳花溪一带的贯头衣“旗帜服”,于肩部延伸出两袖,但腋下不缝。交领衣亦称大领衣,也是一种古老的上衣款式,前襟分左右两片,交掩胸前,一般穿着时敞开,显得很潇洒。交领衣在藏、苗、瑶、彝、哈尼、侗、黎、畲、水、布朗、阿昌、朝鲜、高山、基诺、珞巴、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中仍流行,只是长短和花饰有较大差异而已。
服饰是民族工艺的镜子
由服饰可以看出纺织、印染、熟皮、缝纫、裁剪、刺绣、首饰加工等工艺水平如何。不分南北各民族几乎都有刺绣工艺。以苗族的刺绣为例,其技法有平绣、编绣、辫绣、结绣、卷绣、刺字、挑花、贴补等十多种。在纺织工艺方面,我国著名的织锦有壮锦、土家锦(西兰卡普)、苗锦、侗锦、黎锦、傣锦及藏族的氆氇等。注重服装的装饰、首饰及佩饰,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因而在饰物制作上反映出的工艺水平卓越精湛。
以苗族妇女的银饰为例,根据佩戴的部位大致可分为银凤冠、银耳环、银项圈、银项链、银腰带、银手镯、银戒指、银上衣和银围裙等大类。银凤冠是由数百朵精致的小银花,扎在半球形的铁丝箍上构成花冠,冠项中央插一只银凤凰,凤凰两侧各插1~4只形态不同的小银鸟。凤冠正面扎挂三块长短不同的银牌,银牌下缀着银菱角或银喇叭花,银牌上各打制有双凤朝阳、二龙戏珠、鸟语花香等图案。凤冠后面有三层尾带状银片,最外层尾带有8片,带上打印着象征长寿富贵的图案。整个银冠在装饰之后,完全掩盖了铁丝箍,戴在头上前额齐眉。冠重一至二公斤,纯洁珍贵。有的银冠完全以银花银叶鸟兽装饰,顶上竖月形银色,银角上打制着龙凤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由服饰可看出年龄、性别、职业、贫富等差别,在这些显见的区别中就包涵有文化意识。从服饰中还能看出节庆、婚姻、丧葬、崇尚、信仰、礼仪等习俗。各民族在节庆里都着盛装,在结婚时都有专门的嫁衣和新装,新人与参加婚礼的人有明显区别。以年龄为例,西北回族妇女的盖头,依年龄的不同而分绿、粉、黑、白等颜色。内蒙古陈巴尔虎旗牧区的鄂温克族女装,未婚姑娘的长袍肩部不打褶,已婚的肩部打褶,呈耸起状。甘肃牧区的裕固族女头饰:少女梳五或七根长辫,额前扎饰带,上有数根珊瑚串珠;成年姑娘梳三条长辫,戴三条长头面,头面上镶嵌银饰、宝石、珠贝等;已婚妇女头戴卷边尖顶、顶端有红缨络的毡帽。四川凉山彝族少女,15岁前穿红白两色横接百褶裙梳单辫;满15岁时行成年换裙礼,改穿红蓝白三节拖地长裙,梳双辫挽头上,戴花头帕、银耳坠等。这种依不同年龄来装束的习俗在各民族中很普遍。
审美观点和民族喜好在服饰上也有充分反映。许多民族以富贵为美,因而很重视服装面料的质地、价格及首饰的珍稀和华贵。除前文已论及的苗族银饰外,侗族有纯银制成的花帽,上有十八罗汉像和十八朵梅花,两鬓有银月,正中有双龙戏宝,帽沿有水波云朵等图案,银光闪闪,这与侗族的“银饰越多人越美”的观念相一致。青藏高原上有些藏族同胞的服饰一套价值数万元,有的高达二十余万元。新疆各民族都有以贵重的金银首饰和精美的刺绣衣帽打扮自家姑娘的习俗。朝鲜族喜欢纯洁的白色,彝族喜欢庄重的黑色,藏族崇尚土红色和蓝靛色,白族崇尚鲜亮的色调,蒙古族喜好白云蓝天的明朗。天山牧场的哈萨克族与柯尔克孜族喜欢用草原上的花草纹、羊角纹、双马图、贝母花纹、葡萄纹、牛角纹等刺绣图案。这些喜好都与生活环境、价值取向、心理素质有关。
服饰是原始文化的表征
凉山彝族尚黑,作为统治阶级(等级)的黑彝,男女老少一身黑衣。尚黑源于彝族的图腾崇拜,传说彝族的先祖是一只黑虎。凉山彝族服饰中有虎头童帽,男子上衣襟边绣有虎、豹、鹰、龙四个古老彝文字,这4种动物都是彝族过去所崇拜的。彝族还崇拜火,云南石屏女装上绣有火焰图案。云南楚雄大姚一带的彝族崇敬马缨花,当地妇女的上衣和围腰上多绣满马缨花图案。基诺族崇拜日月,男女上装的背后多分别绣以日月图案。
宗教信仰对服饰的影响很大,除宗教职业者拥有与世俗完全不同且不允许混同于世俗的服饰外,宗教对民间服饰影响很明显。例如西北穆斯林戴的小白帽,藏族同胞的胸前几乎都带有制作精美的护身符盒,蒙古族牧民身上大多带有佛像。
服饰受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
各民族间在服饰文化上的影响与交流,是民族间交往过程中必然要产生的文化渗透现象。居住在同一地区的各民族间,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甘肃青海地区的回、保安、东乡、撒拉等民族服饰有很多相同之处。湘西苗族与土家族服饰有相似处。黔桂交界处的苗族与侗族的妇女首饰有许多相同处。云南迪庆地区的纳西族和藏族的毛皮服装基本相同。四川阿坝地区的羌族服装有一部分与相邻的藏族相同。住在云南通海杞麓湖畔的蒙古族,因南迁已七八百年,因而其妇女的服饰已与如今内蒙古的蒙古族妇女不完全相同。她们的着装方式明显地吸收了当地彝族女服的特点。新疆博尔塔拉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其服饰已接近于周围的维吾尔族,尤其是妇女大都披头巾,穿西式裙,而不是过去的长袍腰带了。锡伯族的祖居地是东北,现在新疆的锡伯族年轻妇女已不再穿老式长袍,而喜欢穿束腰连衣裙,戴头巾,显然吸收了维吾尔和哈萨克等民族服饰的特点。
历史上各民族服饰文化的交流也是普遍现象。最著名的要数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军事改革提倡胡服骑射的故事了。蒙古族的服饰对女真人影响很大。17世纪初女真更名为满洲。满族的红纬帽、马褂、套褂、云肩等,都是接受蒙古族服饰影响发展起来的。而在清代,满族服装尤其是贵族的服装,又对蒙古族及其他一些民族有很大影响
二\民族服装的一些基本概念\特征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始于秦汉,兴于魏晋、南北朝,风盛唐代,至北宋仁宗皇帝,因扎染服装奢侈费工,下令禁绝,使中原扎染工艺一度失传。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用针和线将织物缝成一定形状,或直接用线捆扎,然后抽紧扎牢,使织物皱拢重叠,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从而形成别有风味的晕色效果。
苗绣以五色彩线织成,基本图形多为方形、棱形、螺形、十字形、之字形等。苗族妇女刺绣不打底稿,也不必先描画草图,全凭自己天生的悟性,娴熟的技艺和非凡的记; 忆力,数着底布上的经纬线挑绣。 苗绣最讲究对称美、充实美和艳丽美。所谓对称美,就是上下左右不论图形、色彩、空间,都完全要求对称;所谓充实美,就是整个绣品不留空白;所谓艳丽美,就是用色大胆,大红大绿,鲜亮夺目。 苗绣主要用来镶嵌服装的衣领、衣襟、衣袖、帕边、裙脚、护船边等部位,亦可用它来缝制挎包、钱包等。一件布料价格平平的上衣,一条普通麻布制成的褶裙一旦镶上了苗绣,便会光彩夺目,身价百倍。
蓝印花布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全天然植物染料(蓝草),刻板、刮浆印染工艺,精心制作而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不仅蓝白分明,而且质地纯朴,品格高雅,端庄秀丽。
民族服装的面料一般是棉布和麻:
1、棉布
是各类棉纺织品的总称。它多用来制作时装、休闲装、内衣和衬衫。它的优点是轻松保暖,柔和贴身、吸湿性、透气性甚佳。它的缺点则是易缩、易皱,外观上不大挺括美观,在穿著时必须时常熨烫。
2、麻布
是以大麻、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一种布料。一般被用来制作休闲装、工作装,目前也多以其制作普通的夏装。它的优点是强度极高、吸湿、导热、透气性甚佳。它的缺点则是外观略显粗糙。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